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1.2.1 透水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2 透水沥青路面对路面径流重金属控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透水沥青面层混合料设计 | 第15-30页 |
2.1 原材料选择 | 第15-19页 |
2.1.1 沥青 | 第15-16页 |
2.1.2 集料 | 第16-17页 |
2.1.3 矿粉 | 第17-18页 |
2.1.4 纤维稳定剂 | 第18-19页 |
2.2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19-26页 |
2.2.1 透水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及流程 | 第19-21页 |
2.2.2 透水沥青混合料目标空隙率确定 | 第21页 |
2.2.3 初试级配 | 第21-22页 |
2.2.4 初试沥青用量 | 第22页 |
2.2.5 最优级配选定 | 第22-25页 |
2.2.6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 第25-26页 |
2.3 室内路用性能验证 | 第26-29页 |
2.3.1 高温稳定性 | 第27页 |
2.3.2 低温稳定性 | 第27-28页 |
2.3.3 水稳定性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透水沥青面层混合料空隙分布特征 | 第30-43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0-36页 |
3.1.1 试件成型 | 第30页 |
3.1.2 混合料截面图像获取 | 第30-32页 |
3.1.3 图像处理 | 第32-34页 |
3.1.4 特征参数 | 第34-36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3.2.1 空隙沿试件高度的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3.2.2 目标空隙率对空隙分布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同截面上各特征参数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空隙特征对透水沥青面层去除径流中铅离子的影响机制 | 第43-56页 |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43-48页 |
4.1.1 试验试剂 | 第43页 |
4.1.2 试验装置 | 第43-44页 |
4.1.3 其他仪器和设备 | 第44页 |
4.1.4 人工合成雨水制备 | 第44-45页 |
4.1.5 室内人工降雨模拟 | 第45-48页 |
4.2 测定方法 | 第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4.3.1 对初始冲刷径流中Pb~(2+)的控制效果 | 第50-52页 |
4.3.2 透水沥青面层对常规径流中Pb~(2+)的控制效果 | 第52-53页 |
4.3.3 空隙特征对Pb~(2+)去除率的影响机制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6页 |
5.2 创新点 | 第56-57页 |
5.3 展望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