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 | 第13-16页 |
1.1.1 对植物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2 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1.1.3 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际微环境的影响 | 第16-21页 |
1.2.1 对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 第16页 |
1.2.2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6-19页 |
1.2.3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4 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 第21-24页 |
1.3.1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2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3 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4 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24页 |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第24-29页 |
1.4.1 对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 第25页 |
1.4.2 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25-27页 |
1.4.3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1.4.4 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8-29页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9-33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1.5.2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高浓度CO_2和土壤Cd、Pb污染下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 | 第33-44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33-3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2.2 供试土壤重金属污染处理 | 第33-34页 |
2.2.3 CO_2浓度处理 | 第34页 |
2.2.4 盆栽实验 | 第34-35页 |
2.2.5 刺槐根际土壤取样 | 第35页 |
2.3 项目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2.5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2.5.1 土壤总糖含量 | 第36-37页 |
2.5.2 土壤酚酸含量 | 第37-39页 |
2.5.3 土壤氨基酸 | 第39-40页 |
2.5.4 土壤有机酸 | 第40-41页 |
2.6 讨论 | 第41-4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高浓度CO_2和土壤Cd、Pb污染下根际pH值及高浓度CO_2对根际土壤Cd和Pb去除率的影响 | 第44-50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44页 |
3.3 项目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5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3.5.1 根际土壤pH值 | 第45-46页 |
3.5.2 根际土壤Cd、Pb去除率 | 第46-47页 |
3.6 讨论 | 第47-4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高浓度CO_2和土壤Cd、Pb污染下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性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50页 |
4.3 项目测定方法 | 第50-52页 |
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2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4.5.1 土壤微生物区系 | 第52-56页 |
4.5.1.1 细菌数量 | 第52-53页 |
4.5.1.2 真菌数量 | 第53-54页 |
4.5.1.3 放线菌数量 | 第54-56页 |
4.5.2 土壤微生物量碳 | 第56-57页 |
4.5.3 微生物代谢商 | 第57-58页 |
4.5.4 土壤总微生物活性 | 第58-59页 |
4.6 讨论 | 第59-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高浓度CO_2和土壤Cd、Pb污染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62-82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62页 |
5.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62页 |
5.3 PCR-DGGE | 第62-64页 |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4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64-79页 |
5.5.1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 第64-72页 |
5.5.1.1 30 天细菌群落结构 | 第65-67页 |
5.5.1.2 60 天细菌群落结构 | 第67-69页 |
5.5.1.3 90 天细菌群落结构 | 第69-72页 |
5.5.2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 第72-79页 |
5.5.2.1 30 天真菌群落结构 | 第72-74页 |
5.5.2.2 60 天真菌群落结构 | 第74-77页 |
5.5.2.3 90 天真菌群落结构 | 第77-79页 |
5.6 讨论 | 第79-8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高浓度CO_2和土壤Cd、Pb污染下根际土壤酶活性 | 第82-94页 |
6.1 引言 | 第82页 |
6.2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82页 |
6.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82页 |
6.3 项目测定方法 | 第82-84页 |
6.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84页 |
6.5 结果分析 | 第84-91页 |
6.5.1 土壤脱氢酶活性 | 第84-85页 |
6.5.2 土壤转化酶活性 | 第85-87页 |
6.5.3 土壤 β-葡萄糖苷酶活性 | 第87-88页 |
6.5.4 土壤脲酶活性 | 第88-89页 |
6.5.5 土壤L-天门冬酰胺酶活性 | 第89-91页 |
6.6 讨论 | 第91-9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不同处理下根际土壤各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94-100页 |
7.1 引言 | 第94页 |
7.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4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94-98页 |
7.3.1 单独CO_2、Cd、Pb处理下土壤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94-96页 |
7.3.2 CO_2、Cd、Pb耦合处理下土壤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96-98页 |
7.4 讨论 | 第98-9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0-102页 |
8.1 结论 | 第100页 |
8.2 创新点 | 第100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附录 1: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