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1 国外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研究 | 第10页 |
1.2.2 国内关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相关内容 | 第13-23页 |
2.1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概念 | 第13-22页 |
2.1.1 城镇化的概念、涵义及其相关内容 | 第13-21页 |
2.1.2 工业化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 影响城镇化的因素,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2.2.1 影响城镇化的主要因素 | 第22页 |
2.2.2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武威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现状 | 第23-30页 |
3.1 武威市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3.1.1 武威市概况 | 第23-24页 |
3.1.2 武威市行政区划 | 第24-25页 |
3.2 武威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3.2.1 武威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 第25-26页 |
3.2.2 武威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3.3 武威市工业化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3.3.1 武威市工业化发展进程 | 第27-28页 |
3.3.2 武威市工业化现状特点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武威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机制研究 | 第30-41页 |
4.1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 第30-34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1页 |
4.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31页 |
4.1.3 权重的计算 | 第31-33页 |
4.1.4 目标层综合得分函数 | 第33页 |
4.1.5 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度、协调度模型 | 第33-34页 |
4.2 武威市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测算与分析 | 第34-39页 |
4.2.1 城镇化与工业化评价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4.2.2 城镇化和工业化准则层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4.3 协调度与耦合度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影响武威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因素分析 | 第41-44页 |
5.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 第41页 |
5.2 生态环境与资源 | 第41-42页 |
5.3 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 | 第42页 |
5.4 城镇化水平低,与工业化发展不相适应 | 第42页 |
5.5 城乡规划体系不够完善 | 第42-43页 |
5.6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薄弱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武威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第44-50页 |
6.1 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 | 第44-46页 |
6.1.1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工业化 | 第44页 |
6.1.2 加大产业园区发展力度,有效提高城镇与工业化协调性 | 第44-45页 |
6.1.3 建成主体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现代化 | 第45页 |
6.1.4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大第三产业投资 | 第45页 |
6.1.5 强化“工业立市”理念,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 | 第45-46页 |
6.2 多措并举,有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 第46-47页 |
6.3 统筹城乡融合,推进城镇化进程 | 第47-48页 |
6.4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8-49页 |
6.5 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奠定城镇化发展基础 | 第49页 |
6.6 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 | 第49-5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0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