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 碳纤维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1.2.1 碳纤维简介 | 第17-19页 |
1.2.2 表面氧化改性碳纤维 | 第19-20页 |
1.2.3 高能射线辐照改性碳纤维 | 第20-21页 |
1.2.4 表面涂层改性碳纤维 | 第21页 |
1.2.5 气相沉积法(CVD)改性碳纤维 | 第21-22页 |
1.2.6 接枝改性碳纤维 | 第22页 |
1.2.7 电化学改性碳纤维 | 第22-24页 |
1.3 银纳米粒子(Ag NPs)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3.1 Ag NPs的抑菌性能及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2 Ag NPs的电化学性能及研究现状 | 第25页 |
1.3.3 Ag NPs在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4 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GO)的研究进展 | 第26-34页 |
1.4.1 GO的制备 | 第26-27页 |
1.4.2 电泳沉积石墨烯或GO及其应用 | 第27-32页 |
1.4.3 GO改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1.4.4 接枝GO改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33-34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2章 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36-49页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36-38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37-38页 |
2.2 GO的制备及分离 | 第38-39页 |
2.2.1 GO的制备 | 第38页 |
2.2.2 GO的分离 | 第38-39页 |
2.3 碳纤维表面改性 | 第39-42页 |
2.3.1 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沉积不同形貌的Ag NPs | 第39-40页 |
2.3.2 碳纤维表面电泳沉积GO | 第40-41页 |
2.3.3 CF/Ag/GO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 | 第41-42页 |
2.3.4 碳纤维表面接枝GO | 第42页 |
2.4 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 第42-49页 |
2.4.1 碳纤维表面形貌表征 | 第42-43页 |
2.4.2 碳纤维表面官能团及元素表征 | 第43页 |
2.4.3 碳纤维结构表征 | 第43-44页 |
2.4.4 浸润性及接触角表征 | 第44-45页 |
2.4.5 碳纤维单丝强度表征 | 第45-46页 |
2.4.6 碳纤维/环氧树脂界面性能表征 | 第46-47页 |
2.4.7 碳纤维电导率表征 | 第47-49页 |
第3章 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沉积形貌可控的Ag NPs及其性能研究 | 第49-68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沉积Ag NPs及其性能研究 | 第49-58页 |
3.2.1 电化学沉积Ag NPs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49-53页 |
3.2.2 电化学沉积Ag NPs对碳纤维表面化学成份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3 电化学沉积Ag NPs对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 | 第54-56页 |
3.2.4 电化学沉积Ag NPs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3.3 碳纤维表面电化学沉积不同形貌的Ag NPs及其性能研究 | 第58-65页 |
3.3.1 电化学沉积不同形貌Ag NPs对碳纤维表面特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3.3.2 电化学沉积不同形貌Ag NPs对碳纤维单丝强度的影响 | 第61页 |
3.3.3 电化学沉积不同形貌Ag NPs对碳纤维界面性能的影响 | 第61-64页 |
3.3.4 电化学沉积不同形貌Ag NPs对碳纤维导电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 机理分析 | 第65-67页 |
3.4.1 银单质形成机理分析 | 第65-66页 |
3.4.2 复合材料界面模拟分析 | 第66-6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超声辅助电泳沉积法制备CF/Ag/GO多尺度增强体及其性能研究 | 第68-94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GO的表征 | 第68-72页 |
4.2.1 GO的表面形貌 | 第68-69页 |
4.2.2 GO官能团的表征 | 第69-70页 |
4.2.3 GO的热重分析 | 第70-71页 |
4.2.4 GO电泳液的稳定性分析 | 第71-72页 |
4.3 超声辅助电泳沉积法在碳纤维表面沉积GO及其性能研究 | 第72-78页 |
4.3.1 沉积GO对碳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72-73页 |
4.3.2 沉积GO对碳纤维表面化学组分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3 沉积GO对碳纤维浸润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4 沉积GO对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5 电泳沉积GO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 第76-78页 |
4.4 CF/Ag/GO多尺度增强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78-90页 |
4.4.1 CF/Ag/GO多尺度增强体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79-81页 |
4.4.2 CF/Ag/GO多尺度增强体的表面形貌 | 第81-83页 |
4.4.3 CF/Ag/GO多尺度增强体的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 第83-86页 |
4.4.4 CF/Ag/GO增强体的浸润性分析 | 第86-87页 |
4.4.5 CF/Ag/GO多尺度增强体的单丝拉伸强度分析 | 第87-88页 |
4.4.6 CF/Ag/GO多尺度增强体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4.5 机理分析 | 第90-93页 |
4.5.1 超声下GO的沉积机理分析 | 第90页 |
4.5.2 碳纤维拉伸强度增强机理分析 | 第90-92页 |
4.5.3 CF/Ag/GO多尺度增强体界面增强机理分析 | 第92-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碳纤维表面接枝D_(400)和GO及其性能研究 | 第94-120页 |
5.1 引言 | 第94页 |
5.2 碳纤维表面接枝D_(400)及其性能研究 | 第94-102页 |
5.2.1 接枝D_(400)对碳纤维形貌的影响 | 第95-97页 |
5.2.2 接枝D_(400)对碳纤维化学组成的影响 | 第97-98页 |
5.2.3 接枝D_(400)对碳纤维浸润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5.2.4 接枝D_(400)对碳纤维单丝强度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2.5 接枝D_(400)对碳纤维/环氧树脂界面强度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5.3 碳纤维表面接枝尺寸可控的GO及其性能研究 | 第102-112页 |
5.3.1 GO的表征 | 第102-104页 |
5.3.2 接枝GO对碳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3.3 接枝GO对碳纤维化学组成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3.4 接枝GO对碳纤维浸润性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3.5 接枝GO对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3.6 接枝GO对碳纤维界面性能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5.4 机理分析 | 第112-116页 |
5.4.1 D_(400)接枝反应及界面反应机理分析 | 第112-113页 |
5.4.2 接枝D_(400)界面增强机理分析 | 第113-114页 |
5.4.3 形成不同碳纤维表面形貌的机理分析 | 第114-116页 |
5.4.4 GO尺寸对界面影响机理分析 | 第116页 |
5.5 碳纤维表面改性效果比较分析 | 第116-11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页 |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个人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