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来源 | 第14-23页 |
1.1.1 数字化时代下建筑设计范式的更迭 | 第14-18页 |
1.1.2 复杂化建筑与结构理论的整合需求 | 第18-20页 |
1.1.3 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发展困境 | 第20-2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23-2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24-25页 |
1.3 相关研究概况 | 第25-33页 |
1.3.1 关于数字化建筑设计的研究成果与现状 | 第25-29页 |
1.3.2 关于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成果与现状 | 第29-3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3-40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33-3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1.4.4 研究框架 | 第39-40页 |
第2章 大跨建筑非线性结构形态的特质解析 | 第40-73页 |
2.1 大跨建筑及其结构形态的特质解析 | 第40-46页 |
2.1.1 大跨建筑的特质解析 | 第40-43页 |
2.1.2 结构形态之核心角色解析 | 第43-46页 |
2.2“形”与“态”关系的演变 | 第46-49页 |
2.2.1 结构形态学的局限 | 第47-48页 |
2.2.2 非线性关系的逻辑 | 第48-49页 |
2.3“形”的扩展 | 第49-59页 |
2.3.1 从欧式几何到高级几何 | 第50-53页 |
2.3.2 从传统材料到复合材料 | 第53-55页 |
2.3.3 从手工建造到数字构型 | 第55-59页 |
2.4“态”的扩展 | 第59-71页 |
2.4.1 更高效的结构性能 | 第59-61页 |
2.4.2 更舒适的空间性能 | 第61-68页 |
2.4.3 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 第68-7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3章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非线性结构形态理论建构 | 第73-110页 |
3.1 复杂性科学与大跨建筑设计的关联建构 | 第73-81页 |
3.1.1 复杂性科学的深层解析 | 第73-76页 |
3.1.2 复杂性科学引发的哲学思考 | 第76-78页 |
3.1.3 复杂系统与非线性结构形态系统的本质关联 | 第78-81页 |
3.2 复杂性科学启发下非线性结构形态设计框架建构 | 第81-102页 |
3.2.1 设计思维的复杂整合 | 第81-87页 |
3.2.2 设计手段的数字协同 | 第87-96页 |
3.2.3 设计伦理的至善至美 | 第96-100页 |
3.2.4 非线性结构形态的理论框架 | 第100-102页 |
3.3 非线性结构形态系统的三种生成途径 | 第102-109页 |
3.3.1 非线性结构形态系统的生长途径 | 第102-105页 |
3.3.2 非线性结构形态系统的进化途径 | 第105-107页 |
3.3.3 非线性结构形态系统的维生途径 | 第107-10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4章 基于涌现生成的单元繁衍 | 第110-146页 |
4.1 结构单元繁衍的原理 | 第110-121页 |
4.1.1 结构涌现条件 | 第111-115页 |
4.1.2 结构生成主体 | 第115-118页 |
4.1.3 结构生成逻辑 | 第118-121页 |
4.2 结构原型的空间生长 | 第121-134页 |
4.2.1 力学结构单元的繁衍 | 第121-126页 |
4.2.2 构造结构单元的繁衍 | 第126-131页 |
4.2.3 生物结构单元的繁衍 | 第131-134页 |
4.3 网格原型的几何异规 | 第134-144页 |
4.3.1 网格的变换 | 第135-137页 |
4.3.2 网格的分形 | 第137-142页 |
4.3.3 网格的镶嵌 | 第142-1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5章 基于遗传进化的材料拓扑 | 第146-175页 |
5.1 结构的高度优化 | 第147-155页 |
5.1.1 网格结构的节点优化 | 第147-151页 |
5.1.2 曲面结构的形体优化 | 第151-155页 |
5.2 结构的实体拓扑 | 第155-164页 |
5.2.1 简单结构的拓扑生形 | 第156-158页 |
5.2.2 复杂结构的拓扑生形 | 第158-162页 |
5.2.3 自由形态的数字生形 | 第162-164页 |
5.3 结构的仿生拟态 | 第164-173页 |
5.3.1 桁模混合 | 第164-167页 |
5.3.2 性能化装饰 | 第167-170页 |
5.3.3 纤维仿生 | 第170-1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73-175页 |
第6章 基于适应维生的参数逆吊 | 第175-198页 |
6.1 逆吊找形法的原理提取 | 第176-181页 |
6.1.1 早期的物理逆吊法 | 第176-178页 |
6.1.2 发展的数值逆吊法 | 第178-180页 |
6.1.3 参数逆吊法的提出 | 第180-181页 |
6.2 参数逆吊法实验建构 | 第181-186页 |
6.2.1 平台选择 | 第181页 |
6.2.2 模型原理建构 | 第181-183页 |
6.2.3 BSGLM模型及参数 | 第183-184页 |
6.2.4 方法验证 | 第184-186页 |
6.3 环境适应调控 | 第186-197页 |
6.3.1 基于空间制约的形态调控 | 第186-190页 |
6.3.2 基于物理舒适的形态调控 | 第190-194页 |
6.3.3 基于审美需求的形态调控 | 第194-19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97-198页 |
结论 | 第198-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0页 |
附录 | 第210-21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215-217页 |
致谢 | 第217-218页 |
个人简历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