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现浇楼板对于框架结构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3.1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考虑楼板作用的RC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18-27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单元类型 | 第18-21页 |
2.2.1 纤维梁单元 | 第18-20页 |
2.2.2 分层壳单元 | 第20页 |
2.2.3 用户材料子程序接口 | 第20-21页 |
2.3 材料模型 | 第21-24页 |
2.3.1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21-22页 |
2.3.2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22-24页 |
2.4 算例验证 | 第24-25页 |
2.4.1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算例验证 | 第24页 |
2.4.2 钢筋混凝土框架算例验证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楼板对RC框架结构整体性能影响研究 | 第27-51页 |
3.1 模态分析 | 第27-44页 |
3.1.1 理论分析 | 第27-30页 |
3.1.2 框架模型基本设计信息 | 第30-32页 |
3.1.3 模态分析结果 | 第32-35页 |
3.1.4 板厚变化的影响 | 第35-37页 |
3.1.5 柱截面变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6 梁截面变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7 多参数分析 | 第39-41页 |
3.1.8 多参数变化对于结构周期的影响 | 第41-44页 |
3.2 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44-49页 |
3.2.1 结构塑性铰的选取 | 第45页 |
3.2.2 荷载的作用方式 | 第45页 |
3.2.3 各模型塑形铰的发展情况 | 第45-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现浇楼板的内力分析 | 第51-71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分析框架模型信息 | 第52-53页 |
4.2.1 模型基本概况 | 第52页 |
4.2.2 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52-53页 |
4.3 一层楼板内力分析 | 第53-60页 |
4.3.1 一层边2板内力分析 | 第54-55页 |
4.3.2 一层边6板内力分析 | 第55-56页 |
4.3.3 一层边8板内力分析 | 第56-57页 |
4.3.4 一层中5板内力分析 | 第57-58页 |
4.3.5 一层角3板内力分析 | 第58-59页 |
4.3.6 一层角9板内力分析 | 第59-60页 |
4.4 各楼层特征板内力对比分析 | 第60-65页 |
4.4.1 各楼层边2板内力分析 | 第60-61页 |
4.4.2 各楼层边6板内力分析 | 第61-62页 |
4.4.3 各楼层边8板内力分析 | 第62-63页 |
4.4.4 各楼层角3板内力分析 | 第63-64页 |
4.4.5 各楼层角9板内力分析 | 第64-65页 |
4.5 结构参数变化对于楼板内力分布的影响 | 第65-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水平荷载作用下板对框架梁受弯承载力的影响 | 第71-82页 |
5.1 引言 | 第71-72页 |
5.2 框架梁端负弯矩区域“有效翼缘宽度”的取值分析 | 第72-78页 |
5.2.1 不同的层间位移角对应板筋应力分布 | 第72-74页 |
5.2.2 梁端有效翼缘宽度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74-75页 |
5.2.3 不同楼层楼板的有效板宽取值分析 | 第75-78页 |
5.3 考虑有效翼缘宽度的框架改进方法 | 第78-79页 |
5.4 工程实例 | 第79-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与参与项目 | 第89-91页 |
发表论文 | 第89页 |
参与项目 | 第89-91页 |
附录B 各模型内力分布图 | 第9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