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符号和缩略词 | 第16-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2页 |
1.2 高铁场景下的波束赋形技术研究 | 第22-25页 |
1.2.1 高铁场景下的波束赋形技术及其特点 | 第22-23页 |
1.2.2 高铁场景下波束赋形技术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高铁场景下的大规模多天线研究 | 第25-27页 |
1.3.1 高铁场景下的大规模多天线技术及其特点 | 第25-26页 |
1.3.2 高铁场景下大规模多天线技术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贡献及论文内容组织 | 第27-30页 |
第2章 波束赋形与位置辅助的可靠切换机制 | 第30-39页 |
2.1 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2.2 系统模型与波束赋形 | 第31-32页 |
2.2.1 系统模型 | 第31-32页 |
2.2.2 波束赋形机制 | 第32页 |
2.3 波束赋形与位置辅助的切换机制 | 第32-33页 |
2.4 数学分析模型 | 第33-35页 |
2.4.1 传统切换机制的分析模型 | 第33-34页 |
2.4.2 波束赋形与位置辅助切换机制的分析模型 | 第34-35页 |
2.5 仿真结果 | 第35-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基于位置信息的机会波束赋形算法 | 第39-47页 |
3.1 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3.2 系统与信号模型 | 第40-42页 |
3.3 机会波束赋形在高铁无线通信系统下的原理与应用 | 第42-44页 |
3.3.1 传统机会波束赋形 | 第42-43页 |
3.3.2 基于位置信息的机会波束赋形 | 第43-44页 |
3.4 仿真与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波束赋形与空时分组码结合的下行传输机制 | 第47-58页 |
4.1 研究现状 | 第47页 |
4.2 系统与信号模型 | 第47-49页 |
4.3 波束赋形与Alamouti空时分组码结合的下行传输 | 第49-52页 |
4.3.1 波束赋形与空时分组码的结合 | 第49-50页 |
4.3.2 改进的STBC-RxBF机制 | 第50-51页 |
4.3.3 接收信号的检测 | 第51-52页 |
4.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第52-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大规模多天线通信系统基于自适应天线激活的波束赋形 | 第58-72页 |
5.1 背景与研究现状 | 第58-59页 |
5.2 高铁大规模多天线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 | 第59-60页 |
5.3 高铁大规模多天线系统的波束赋形机制 | 第60-63页 |
5.3.1 高铁场景下双波束的波束赋形 | 第60-63页 |
5.3.2 大规模多天线系统基于自适应天线激活的波束赋形机制 | 第63页 |
5.4 性能分析与仿真结果 | 第63-70页 |
5.4.1 性能分析 | 第63-65页 |
5.4.2 算法对DOA估计误差的鲁棒性分析 | 第65-66页 |
5.4.3 仿真结果 | 第66-69页 |
5.4.4 基站激活阵元个数对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6章 大规模多天线通信系统时变信道下的天线选择算法 | 第72-80页 |
6.1 研究现状 | 第72-73页 |
6.2 系统模型 | 第73-74页 |
6.3 道旁大规模多天线系统基于权重预处理的时变信道天线选择算法 | 第74-77页 |
6.3.1 道旁大规模多天线系统的天线选择算法平均频谱效率分析 | 第75-76页 |
6.3.2 基于权重预处理的时变莱斯衰落信道天线选择算法 | 第76页 |
6.3.3 关于备选集大小N和优选集大小L的讨论 | 第76-77页 |
6.4 数值与仿真分析结果 | 第77-7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0-81页 |
7.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6-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