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微乳碘的处方筛选及制备工艺考察 | 第13-2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17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13-14页 |
1.2 方法 | 第14-17页 |
2 结果 | 第17-26页 |
2.1 油相的初步筛选 | 第17-18页 |
2.2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18页 |
2.3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18-19页 |
2.4 利用伪三元相图筛选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 | 第19-24页 |
2.5 微乳碘载药量的确定 | 第24页 |
2.6 微乳碘的工艺优化 | 第24-26页 |
3 讨论 | 第26页 |
4 结论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微乳碘的质量评价 | 第2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1.2 方法 | 第28-31页 |
2 结果 | 第31-40页 |
2.1 外观形态、粒径、密度、黏度和PH评价结果 | 第31-33页 |
2.2 HPLC法测定微乳碘中有效碘含量方法的建立 | 第33-36页 |
2.3 微乳碘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36-40页 |
3 结论 | 第40-41页 |
第三部分 微乳碘的药效及抗菌机理初步探讨 | 第41-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1.2 方法 | 第42-44页 |
2 结果 | 第44-48页 |
2.1 MIC、MBC试验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2.2 中和剂鉴定试验 | 第45页 |
2.3 抑菌率、杀菌率试验结果 | 第45-47页 |
2.4 耐药菌试验结果 | 第47-48页 |
2.5 镜下观察生物被膜 | 第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四部分 微乳碘的安全性评价 | 第50-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50-51页 |
1.2 受试动物 | 第51页 |
1.3 方法 | 第51-53页 |
2 结果 | 第53-57页 |
2.1 一次完整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2.2 一次破损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2.3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2.4 皮内刺激性试验结果 | 第56-57页 |
3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综述 | 第62-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