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地基和基础的理论和计算论文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体系的受力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表第15-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21页
        1.1.1 岩溶地质对建筑工程的危害第17-18页
        1.1.2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两种地基方案的比较第18-19页
        1.1.3 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应用现状第19-20页
        1.1.4 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有待解决的问题第20-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33页
        1.2.1 刚性桩复合地基性质第21-23页
        1.2.2 褥垫层性质第23-26页
        1.2.3 散体材料剪切性质第26-28页
        1.2.4 褥垫层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28-30页
        1.2.5 筏板基础受力变形第30-33页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3-35页
        1.3.1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3.2 创新点第34-35页
    1.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二章 岩溶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现场试验第36-65页
    2.1 典型岩溶场地静载试验第36-40页
        2.1.1 5 个典型岩溶场地高层建筑第36-37页
        2.1.2 静载试验方法第37-40页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0-64页
        2.2.1 统计分析方法第41-42页
        2.2.2 翠湖花园第42-44页
        2.2.3 时代美居第44-51页
        2.2.4 康城·碧湖苑第51-53页
        2.2.5 凯景·中央首座第53-58页
        2.2.6 阳光国际·都汇第58-60页
        2.2.7 不同地质条件刚性桩复合地基性能总结第60-61页
        2.2.8 数据样本整体的“归一化”分析第61-64页
    2.3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三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受荷沉降解析计算方法第65-93页
    3.1 计算原理第65-72页
        3.1.1 桩受荷沉降的双曲线模型第65-66页
        3.1.2 土受荷沉降的双曲线模型第66页
        3.1.3 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曲线计算方法第66-69页
        3.1.4 所需计算参数第69-72页
    3.2 3 种常用褥垫层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第72-77页
        3.2.1 砂石物理性质测试试验第72-74页
        3.2.2 压缩模量试验及结果分析第74-75页
        3.2.3 褥垫层材料物理力学指标汇总第75-77页
    3.3 解析计算方法在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中的应用第77-81页
        3.3.1 翠湖花园第77-79页
        3.3.2 康城·碧湖苑第79-81页
    3.4 影响因素分析第81-92页
        3.4.1 桩受荷沉降参数分析第81-85页
        3.4.2 土受荷沉降参数分析第85-87页
        3.4.3 垫层受荷压缩参数分析第87-89页
        3.4.4 复合地基整体受荷沉降参数分析第89-92页
    3.5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四章 褥垫层的离散元模型第93-113页
    4.1 颗粒流方法基本原理第93-97页
        4.1.1 计算循环第94-97页
        4.1.2 数值方法第97页
    4.2 PFC2D中的颗粒流模型第97-99页
        4.2.1 基本假设第98页
        4.2.2 接触关系第98-99页
    4.3 褥垫层颗粒细观参数标定第99-111页
        4.3.1 自然堆积数值试验第99-105页
        4.3.2 侧限压缩数值试验第105-111页
    4.4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五章 FDM-DEM耦合计算方法第113-140页
    5.1 有限差分方法第113-115页
        5.1.1 基本概念第113页
        5.1.2 FLAC软件基本原理第113-114页
        5.1.3 FLAC软件主要特点第114-115页
    5.2 FDM-DEM耦合计算方法第115-119页
        5.2.1 基本原理第116-117页
        5.2.2 耦合方程第117-119页
    5.3 FDM-DEM耦合计算模型第119-126页
        5.3.1 模型尺寸第119页
        5.3.2 模型参数第119-120页
        5.3.3 边界条件和初始应力第120-121页
        5.3.4 加载方式第121页
        5.3.5 结果分析第121-126页
    5.4 刚性桩复合地基数值正交试验第126-138页
        5.4.1 试验设计第126-127页
        5.4.2 模型建立第127-128页
        5.4.3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第128-135页
        5.4.4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第135-138页
    5.5 本章小结第138-140页
第六章 褥垫层剪切试验及其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140-185页
    6.1 剪切试验方案第140-145页
        6.1.1 试验目的第140页
        6.1.2 试验原理第140-141页
        6.1.3 试验装置第141-142页
        6.1.4 试验方法第142-145页
    6.2 单调加载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45-155页
        6.2.1 力-位移(F-u)关系曲线第145-150页
        6.2.2 单调加载正交试验分析第150-155页
    6.3 循环加载试验第155-165页
        6.3.1 力-位移(F-u)滞回曲线第155-159页
        6.3.2 循环加载正交试验分析第159-164页
        6.3.3“三折线”骨架曲线的关键指标第164-165页
    6.4 褥垫层对上部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第165-183页
        6.4.1 非线性分析基本原理第166-169页
        6.4.2 模型建立第169-174页
        6.4.3 结果分析第174-183页
    6.5 本章小结第183-185页
第七章 高层建筑筏板基础受力变形长期试验第185-198页
    7.1 工程简介第185-186页
    7.2 长期试验方法第186-189页
    7.3 长期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89-197页
        7.3.1 土应力结果第189-192页
        7.3.2 筏板钢筋应力结果第192-196页
        7.3.3 建筑整体沉降第196-197页
    7.4 本章小结第197-198页
第八章 高层建筑筏板基础受力变形数值模拟第198-228页
    8.1 规则受力筏板有限元模型第198-202页
        8.1.1 基本假设第198-199页
        8.1.2 模型尺寸第199页
        8.1.3 材料参数第199-200页
        8.1.4 数值模型第200-202页
    8.2 主要因素对筏板受力变形的影响第202-213页
        8.2.1 不同地基模型第203-208页
        8.2.2 上部结构的影响第208-209页
        8.2.3 筏板底摩擦力第209-210页
        8.2.4 受拉区混凝土第210-212页
        8.2.5 各因素对筏板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第212-213页
    8.3 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上部结构整体施工模拟第213-226页
        8.3.1 模型建立第213-217页
        8.3.2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217-226页
    8.4 本章小结第226-228页
结论与展望第228-232页
    结论第228-230页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230-232页
参考文献第232-2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6-249页
致谢第249-250页
附件第250页

论文共2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接触网作业车安全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TH-LDA模型的中文微博热点事件检测及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