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转chit33基因链霉工程菌协同产生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发酵工艺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7页
    1 链霉菌及其代谢产物纳他霉素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1.1 链霉菌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第15页
        1.2 纳他霉素的性质及特点第15-17页
            1.2.1 纳他霉素的发现第15-16页
            1.2.2 纳他霉素的特点第16-17页
        1.3 纳他霉素的拮抗特性及应用第17-18页
    2 链霉菌生防功能的分子改良第18-19页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8-19页
            2.1.1 诱变法第18页
            2.1.2 同源重组法第18页
            2.1.3 原生质体融合法第18-19页
            2.1.4 接合转移法第19页
        2.2 转几丁质酶chit33基因链霉菌A01的概况第19页
    3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3.1 几丁质酶的发现第19-20页
        3.2 几丁质酶的特点第20-21页
        3.3 几丁质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第21-23页
            3.3.1 几丁质酶的生防机制第21-22页
            3.3.2 几丁质酶的应用第22-23页
    4 几丁质酶和纳他霉素的发酵工艺优化第23-26页
        4.1 响应面设计的原理第23-24页
        4.2 几丁质酶发酵工艺第24-25页
            4.2.1 几丁质酶生产菌株第24页
            4.2.2 几丁质酶的发酵工艺概况第24-25页
        4.3 纳他霉素发酵工艺第25-26页
            4.3.1 纳他霉素生产菌株第25页
            4.3.2 纳他霉素的发酵工艺概况第25-26页
    5 科学问题的提出与本论文研究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转chit33链霉菌工程菌株的筛选第27-39页
    1 材料第27-28页
        1.1 供试菌株第27页
        1.2 培养基第27-28页
        1.3 主要试剂第28页
        1.4 主要仪器第28页
    2 方法第28-32页
        2.1 链霉菌工程菌培养第28-29页
            2.1.1 培养方法第28-29页
            2.1.2 工程菌菌体干重及孢子数测定方法第29页
        2.2 拮抗物测定第29-32页
            2.2.1 纳他霉素测定第29-30页
            2.2.2 几丁质酶测定(DNS法)第30-31页
            2.2.3 还原糖测定第31-32页
        2.3 工程菌筛选第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37页
        3.1 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测定方法第32-35页
            3.1.1 HPLC法测定工程菌发酵液中的纳他霉素含量第32-34页
            3.1.2 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发酵液中纳他霉素的产量第34页
            3.1.3 发酵液几丁质酶活力的测定第34-35页
            3.1.4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测定第35页
        3.2 几丁质酶活力测定结果第35-37页
        3.3 纳他霉素产量测定结果第37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株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发酵工艺的参数筛选第39-56页
    1 材料第39-41页
        1.1 供试菌株第39页
        1.2 培养基第39-40页
        1.3 主要试剂第40页
        1.4 主要仪器第40-41页
    2 方法第41-44页
        2.1 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活测定方法第41页
        2.2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发酵培养基研究第41-43页
            2.2.1 碳源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1-42页
            2.2.2 氮源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2页
            2.2.3 无机盐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2-43页
        2.3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发酵条件研究第43-44页
            2.3.1 初始pH的影响第43页
            2.3.2 接种量的影响第43页
            2.3.3 装液量的影响第43页
            2.3.4 温度的影响第43-44页
            2.3.5 转速的影响第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54页
        3.1 碳源对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4-48页
            3.1.1 碳源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5-46页
            3.1.2 不同葡萄糖浓度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的影响第46页
            3.1.3 不同浓度的几丁质粉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6-47页
            3.1.4 几丁质粉添加时间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和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7-48页
        3.2 氮源对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8-49页
            3.2.1 单一氮源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8-49页
            3.2.2 混合氮源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9页
        3.3 无机盐对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9-51页
            3.3.1 磷酸盐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49-50页
            3.3.2 七水硫酸镁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50-51页
            3.3.3 碳酸钙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51页
        3.4 发酵条件对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51-54页
            3.4.1 初始pH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51-52页
            3.4.2 接种量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52页
            3.4.3 装液量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52-53页
            3.4.4 温度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53-54页
            3.4.5 转速对工程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影响第5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4-56页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工艺的研究第56-75页
    1. 材料第56-57页
        1.1 供试菌株第56页
        1.2 培养基第56页
        1.3 主要试剂第56-57页
        1.4 主要仪器第57页
    2 方法第57-60页
        2.1 响应面法优化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工艺第57-59页
            2.1.1 Plackett-Burman实验第57-58页
            2.1.2 最陡爬坡实验第58页
            2.1.3 Box-Behnken design实验第58-59页
        2.2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协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诱导条件第59页
        2.3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代谢曲线第59页
        2.4 不同目标产物的培养过程比较第59页
        2.5 7L发酵罐实验第59-60页
            2.5.1 发酵罐操作步骤第59-60页
            2.5.2 发酵罐实验设计第6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0-74页
        3.1 Plackett-Burman实验第60-62页
        3.2 最陡爬坡实验第62-63页
        3.3 Box-Behnken design实验第63-69页
        3.4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协同产纳他霉素与几丁质酶的诱导条件第69-71页
        3.5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代谢曲线研究第71-72页
        3.6 不同培养基发酵产物的比较第72-73页
        3.7 7L发酵罐分批发酵实验第73-7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74-75页
第五章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液的抑菌与诱抗效果检测第75-87页
    1 材料第75-76页
        1.1 供试菌株与作物品种第75页
        1.2 培养基第75-76页
        1.3 主要试剂第76页
        1.4 主要仪器第76页
    2 方法第76-81页
        2.1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chit33基因RT-PCR分析第76-77页
            2.1.1 总RNA的提取第76页
            2.1.2 反转录合成cDNA第76-77页
            2.1.3 RT-PCR分析chit33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第77页
        2.2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拮抗作用检测第77-78页
            2.2.1 番茄灰霉病菌的活化第77-78页
            2.2.2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液的准备第78页
            2.2.3 番茄灰霉病菌的接种第78页
        2.3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诱导抗性效应及双向电泳检测第78-80页
            2.3.1 蛋白样品的制备第78-79页
            2.3.2 蛋白的裂解及定量第79-80页
        2.4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对温室番茄灰霉病的防效检测第80-81页
            2.4.1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液制备第80页
            2.4.2 番茄灰霉病菌接种体的制备第80页
            2.4.3 番茄盆栽苗的培育第80页
            2.4.4 试验设计第80页
            2.4.5 接种及调查第80-8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1-85页
        3.1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chit33基因表达分析第81-82页
        3.2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液对灰霉菌的抑制实验第82-83页
        3.3 双向电泳检测工程菌发酵液对番茄幼苗蛋白的影响第83-84页
        3.4 链霉菌A01-chit33CT工程菌发酵液温室防病试验第84-8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85-8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6页
致谢第96-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课程改革的教育生态模型建构研究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