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论文

区域变迁的技术论研究

导论第14-31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6页
        一、研究背景第14-15页
        二、问题提出第15页
        三、研究意义第15-16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22页
        一、关于技术变迁的相关研究综述第16-18页
        二、关于技术与区域单维度变迁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8-22页
    第三节 论文理论基础第22-26页
        一、STS理论第22-23页
        二、技术发展理论第23-25页
        三、区域发展理论第25-26页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26-31页
        一、研究内容第26-28页
        二、研究方法第28-29页
        三、论文的创新点第29-31页
第一章 概念辨析第31-56页
    第一节 区域和区域变迁概念的辨析第31-37页
        一、区域第31-34页
        二、区域变迁第34-37页
    第二节 技术的概念辨析第37-48页
        一、技术的本质第37-40页
        二、技术概念的界定第40-43页
        三、技术发展的历程概述第43-45页
        四、技术进步与技术系统第45-48页
    第三节 技术作为区域变迁研究的分析要素的意义第48-56页
        一、技术与区域经济发展第48-50页
        二、技术与区域秩序变革第50-53页
        三、技术作为区域变迁研究的分析要素的意义第53-56页
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区域生产方式变迁第56-89页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生产力变革第56-63页
        一、技术进步内含于区域生产力变革的本质之中第57-59页
        二、技术进步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第59-61页
        三、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第61-63页
    第二节 技术进步体系与区域的劳动分工演变第63-71页
        一、技术进步体系及其区域性特征第64-66页
        二、技术进步体系作用下的区域劳动分工演变第66-69页
        三、技术进步体系与劳动分工的区域性整合第69-71页
    第三节 技术进步形态与区域生产组织的演变第71-82页
        一、区域生产组织的结构和演变规律第71-74页
        二、技术创新、扩散与区域生产组织的聚集、扩散、转移的关系第74-79页
        三、技术进步形态与区域生产组织的演变第79-82页
    第四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逻辑第82-89页
        一、技术进步的逻辑第82-84页
        二、区域生产方式的变革第84-86页
        三、内在逻辑第86-89页
第三章 技术效应与区域流动方式变迁第89-117页
    第一节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的平衡与非平衡第90-96页
        一、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的作用因子和机理第90-92页
        二、区域生产要素流动的平衡和非平衡第92-94页
        三、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区域流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第94-96页
    第二节 技术导向与区域劳动力流动第96-102页
        一、劳动力的技术内涵第96-97页
        二、劳动力流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第97-100页
        三、区域劳动力流动的技术导向第100-102页
    第三节 技术社会运行与区域资本流动第102-109页
        一、技术的发展与区域资本的流动第102-105页
        二、技术的异化与资本的性质第105-107页
        三、技术的工具理性与资本的逐利性第107-109页
    第四节 技术的协同和溢出效应与区域空间结构的流动性第109-117页
        一、区域空间结构及其流动性第109-111页
        二、技术协同效应和溢出效应第111-113页
        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流动性与技术效应的关联第113-117页
第四章 技术变迁与区域消费方式变迁第117-138页
    第一节 技术理性与区域消费理念演变第117-122页
        一、工具理性与消费主义兴起第117-119页
        二、技术伦理与消费伦理变化第119-120页
        三、突出技术理性建设,崇尚理性的区域消费理念第120-122页
    第二节 技术形态与区域消费行为演变第122-127页
        一、技术形态与消费行为的关联第122-123页
        二、技术形态演变中的区域消费行为变化第123-125页
        三、优化的技术形态对区域消费行为的理性导向作用第125-127页
    第三节 技术结构与区域消费结构演变第127-131页
        一、技术结构与区域消费结构第127-128页
        二、技术结构演变中的区域消费结构第128-130页
        三、提升技术结构层次,优化区域消费结构第130-131页
    第四节 技术环境与区域消费环境演变第131-138页
        一、技术环境与区域消费环境理解第131-134页
        二、技术环境演变中的区域消费环境第134-136页
        三、技术环境与区域消费环境的理性建设第136-138页
第五章 技术范式与区域社会结构变迁第138-175页
    第一节 技术范式的演变逻辑第138-145页
        一、范式、技术范式的系统理解第138-141页
        二、技术范式的演变过程第141-143页
        三、破坏性技术的作用和意义第143-144页
        四、技术范式逻辑的意义第144-145页
    第二节 区域变迁:分化与整合第145-153页
        一、分化与整合的经典理解第146-147页
        二、分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理解第147-149页
        三、整合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理解第149-151页
        四、分化与整合的逻辑理解第151-153页
    第三节 技术范式与区域社会的分化、整合第153-159页
        一、两种逻辑的相互关联第153-155页
        二、区域社会分化中的技术范式第155-156页
        三、区域社会整合中的技术范式第156-157页
        四、技术范式演变与区域社会形态的关系第157-159页
    第四节 技术范式与区域文化第159-167页
        一、文化的民族主体性与多元的民族文化第160-161页
        二、区域文化的内涵第161-163页
        三、技术带来的张力对区域文化的影响第163-165页
        四、技术范式:区域文化的整合方式之一第165-167页
    第五节 技术范式与区域社会系统功能的演变第167-175页
        一、区域社会分化与整合中系统功能的演变第167-169页
        二、技术系统与区域社会系统功能的关系第169-171页
        三、发展思路的变革与区域社会系统功能的走向第171-173页
        四、技术范式的区域性功能第173-175页
第六章 技术生态化与区域发展模式变迁第175-207页
    第一节 当前区域社会变迁面临的问题第175-182页
        一、新质产生与扩散的困难第175-177页
        二、分化与整合的不适度第177-179页
        三、范式选择的困难第179-182页
    第二节 技术和发展的生态认同第182-189页
        一、人类理性的回归第182-185页
        二、技术系统的生态化第185-187页
        三、发展的生态化第187-189页
    第三节 高度区域化与高度全球化的融合模式建立:生态范式的建构第189-199页
        一、融合的机理第190-193页
        二、融合的意义第193-195页
        三、生态范式视野下区域发展模式的建构第195-199页
    第四节 生态化技术环境的建设与永续的发展第199-207页
        一、生态化技术环境的建设框架第199-201页
        二、生态化技术环境建设的意义第201-203页
        三、永续发展的宏观技术外壳第203-207页
案例分析:技术视野下,长三角区域的变迁第207-232页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的概况第207-214页
        一、长三角区域的自然条件概况第208-209页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概况第209-211页
        三、长三角区域文化概况第211-214页
    第二节 技术变迁视野下长三角区域所呈现的优势和问题第214-226页
        一、长三角区域技术变迁概况第214-220页
        二、技术变迁视野下,长三角区域的优势第220-223页
        三、技术变迁视野下,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问题第223-226页
    第三节 构建生态型长三角区域社会,强化国际型区域发展第226-232页
        一、统一发展共识,构建生态化技术系统和技术环境第227-228页
        二、以生态化技术为基础,构建高度区域化与高度全球化融合的区域社会第228-232页
结语第232-236页
    一、研究观点第232-234页
    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234-236页
参考文献第236-243页
后记第243页

论文共2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套留学生现代文学教材比较研究
下一篇:长期添加玉米秸秆对草甸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