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1.2.1 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 | 第14-16页 |
1.2.3 土壤微生物在碳氮循环以及氨氧化过程中的作用 | 第16-18页 |
1.2.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3.3 创新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 第25-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26-27页 |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7页 |
2.1.3 测定项目具体方法 | 第27-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9页 |
2.2.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28页 |
2.2.2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性状影响 | 第28-31页 |
2.2.3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影响 | 第31-32页 |
2.2.4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影响 | 第32-33页 |
2.2.5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2.2.6 土壤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 第35-39页 |
2.3 讨论 | 第39-40页 |
2.3.1 施肥处理和土壤类型对微生物量碳氮的综合分析 | 第39页 |
2.3.2 施肥处理和土壤类型对土壤酶活性的综合分析 | 第39-40页 |
2.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 | 第41-57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3页 |
3.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2页 |
3.1.2 样品测定方法 | 第42-43页 |
3.1.3 统计分析 | 第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3.2.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磷脂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第43-48页 |
3.2.2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影响 | 第48-53页 |
3.3 讨论 | 第53-55页 |
3.3.1 施肥处理和土壤类型对土壤各菌群特征综合分析 | 第53-55页 |
3.3.2 施肥处理和土壤类型对土壤碳源利用能力综合分析 | 第55页 |
3.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7-7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58页 |
4.1.2 样品测定方法 | 第58-5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9-75页 |
4.2.1 不同施氮量下土壤高通量测序分类总结 | 第59-60页 |
4.2.2 土壤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60-61页 |
4.2.3 土壤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 第61-62页 |
4.2.4 三种土壤在门水平上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62-70页 |
4.2.5 三种土壤在属水平上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70-72页 |
4.2.6 三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75页 |
4.3 讨论 | 第75-78页 |
4.3.1 施肥处理和土壤类型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75页 |
4.3.2 施肥处理和土壤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75-76页 |
4.3.3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理化属性之间的关系 | 第76-78页 |
4.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 第79-9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3页 |
5.1.1 土壤采集 | 第80页 |
5.1.2 硝化潜势的测定 | 第80页 |
5.1.3 氨氧化细菌与古菌定量PCR | 第80-81页 |
5.1.4 PCR纯化产物的限制性酶切及毛细管电泳 | 第81-83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3-93页 |
5.2.1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数量的影响 | 第83-85页 |
5.2.2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化潜势的影响 | 第85-86页 |
5.2.3 不同施氮量对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结构的影响 | 第86-91页 |
5.2.4 氨氧化结构与土壤属性的相关性 | 第91-93页 |
5.3 讨论 | 第93-95页 |
5.4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6页 |
6.2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8页 |
作者简历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