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我国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视角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9-34页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9-27页
        (一)选题背景第19-25页
        (二)研究范畴第25-26页
        (三)选题意义第26-27页
    二、基本概念第27-29页
        (一)复杂网络相关术语第27-28页
        (二)银行同业业务第28页
        (三)流动性风险第28-29页
        (四)传染第29页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安排第29-32页
        (一)研究思路第29页
        (二)研究方法第29-30页
        (三)内容安排第30-32页
    四、本文创新之处第32-3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4-64页
    第一节 关于流动性风险以及同业业务的相关文献梳理第34-39页
        一、关于流动性风险内涵、成因和影响因素的文献梳理第34-36页
        二、关于同业业务的文献梳理第36-37页
        三、关于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影响的文献梳理第37-39页
    第二节 关于银行同业网络拓扑结构与传染的文献梳理第39-45页
        一、关于银行同业网络拓扑结构的文献梳理第39-42页
        二、关于银行同业网络拓扑结构与传染的关系的文献梳理第42-45页
    第三节 关于银行同业网络传染渠道与传染的文献梳理第45-52页
        一、关于银行挤兑渠道与传染的文献梳理第46-48页
        二、关于双边敞口渠道与传染的文献梳理第48-50页
        三、关于资产价格渠道与传染的文献梳理第50-51页
        四、关于直接传染渠道与间接传染渠道关系的文献梳理第51-52页
    第四节 关于银行同业网络传染的反事实模拟方法的文献梳理第52-61页
        一、关于银行同业间双边头寸矩阵的估算的文献梳理第52-55页
        二、关于违约算法及违约损失率内生问题的文献梳理第55-58页
        三、关于模拟结果的文献梳理第58-61页
    第五节 文献评述第61-64页
        一、对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文献评述第61-62页
        二、对反事实模拟方法的文献评述第62-64页
第三章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及监管的理论分析第64-91页
    第一节 复杂网络理论概述第64-70页
        一、复杂网络理论的起源和主要内容第64-65页
        二、复杂网络拓扑结构测度指标第65-67页
        三、典型的复杂网络模型第67-70页
        四、复杂网络的应用第70页
    第二节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本质、风险及监管的理论分析第70-79页
        一、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形成的原因第70-72页
        二、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种类和交易模式第72-76页
        三、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本质第76-77页
        四、银行同业业务加剧了流动性风险及其传染第77-78页
        五、我国银行同业业务的风险监管第78-79页
    第三节 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的成因与传染渠道的理论分析第79-83页
        一、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成因的理论分析第80-81页
        二、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传染渠道的理论分析第81-83页
    第四节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分析第83-86页
        一、银行同业网络的构建及重要拓扑结构指标分析第84-85页
        二、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动力学分析第85-86页
        三、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后果的测度第86页
    第五节 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理论分析第86-91页
        一、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第87页
        二、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监管工具第87-90页
        三、转变金融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第90-91页
第四章 我国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分析—基于2013年 6 月“钱荒”事件第91-106页
    第一节“钱荒”事件概述第91-94页
        一、“钱荒”的界定及度量第91页
        二、“钱荒”事件始末第91-93页
        三、“钱荒”事件表现第93-94页
    第二节 基于“钱荒”事件的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成因分析第94-99页
        一、季节性因素与政策性因素导致临时性流动性需求增大第95-96页
        二、多因素叠加导致流动性供给减少第96-98页
        三、同业业务过度创新,期限错配严重第98-99页
    第三节 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机制第99-104页
        一、资产价格传染机制第100-102页
        二、双边头寸传染机制第102-103页
        三、信息传染机制第103-104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一、临时性流动性需求增大是此次“钱荒”的导火线第104页
        二、同业业务的过度创新及虚胖放大了流动性风险第104页
        三、复杂网络方法可以形象的刻画流动性风险的传染机制第104-106页
第五章 我国银行同业网络的构建及其拓扑结构特征分析第106-117页
    第一节 最大熵方法的理论原理第106-108页
        一、最大熵方法的起源第106页
        二、最大熵方法的理论原理第106-107页
        三、最大熵方法的应用及有效性第107-108页
    第二节 我国银行同业网络模型的构建第108-110页
        一、数据和样本第108页
        二、我国银行同业网络的构建第108-110页
    第三节 银行同业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分析第110-115页
        一、节点度与度分布第110-112页
        二、节点权及其在同业间的分布第112-114页
        三、聚集系数第114页
        四、关注资产规模与中心节点的关系第114-115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六章 我国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模拟第117-152页
    第一节 ABNS概述第117-118页
        一、ABNS的起源第117页
        二、ABNS的结构第117-118页
        三、ABNS的应用第118页
    第二节 同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ABNS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第118-128页
        一、银行同业系统的设置第119-121页
        二、初始冲击设置第121-122页
        三、模型的动力学分析第122-127页
        四、参数及数据来源第127-128页
    第三节 ABNS模拟的结果第128-145页
        一、异质性冲击的模拟结果第129-136页
        二、共同冲击的模拟结果第136-138页
        三、价格冲击的模拟结果第138-142页
        四、组合冲击的模拟结果第142-144页
        五、外资银行违约的模拟结果第144-145页
    第四节 ABNS模拟结果的原因解释第145-150页
        一、违约机构同业负债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规模及其分布的影响第145-146页
        二、同业机构的流动性供求结构及缺口的影响第146-149页
        三、价格冲击的影响第149页
        四、综合作用的影响第149-150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一、异质性冲击的传染后果差异较大第150页
        二、共同冲击与异质性冲击的结果比较接近第150页
        三、价格冲击的传染后果存在阈值效应第150-151页
        四、组合冲击的传染后果因违约机构而异第151页
        五、形成以上结果的原因第151-152页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对策建议第152-160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152-154页
        首先,核心机构违约的后果尤为严重第152-153页
        其次,脆弱性机构和外资银行违约的影响较小第153页
        此外,市场流动性收紧到阈值时违约机构大规模爆发第153-154页
        最后,分析了影响传染结果的因素第154页
    第二节 对策建议第154-158页
        一、关注同业业务规模及其分布,加强流动性供求缺口管理第155页
        二、加强同业业务额度管理,预防交易对手风险第155-156页
        三、加强同业业务期限错配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第156页
        四、央行应适时向核心机构注入流动性第156-157页
        五、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同业间双边敞口数据的统计工作第157-158页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第158-160页
        一、不足之处第158页
        二、未来研究展望第158-160页
附录第160-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6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76-177页
后记第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城疫病毒Yulin株V蛋白对Ⅰ型IFN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及Yulin株全长cDNA的构建
下一篇:陕西省部分地区猪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猪源隐孢子虫种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