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动态与评述 | 第13-19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9页 |
1.4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9-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2.1.1 生态安全 | 第22页 |
2.1.2 土地生态安全 | 第22-24页 |
2.1.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24-25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5-28页 |
2.2.1 系统学理论 | 第25页 |
2.2.2 物元、可拓理论 | 第25页 |
2.2.3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5-26页 |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陕西省概况及土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8-31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8-29页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9-30页 |
3.1.3 生态环境状况 | 第30-31页 |
3.2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1-33页 |
3.2.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3.2.2 土地利用特点分析 | 第32-33页 |
3.3 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 第33-36页 |
3.3.1 各方争地现象严重,土地生态建设压力大 | 第33-34页 |
3.3.2 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土地的承载扩张力减弱 | 第34页 |
3.3.3 土地破坏和污染严重,土地退化问题严峻 | 第34页 |
3.3.4 自然灾害较多,土地抗灾能力不强 | 第34页 |
3.3.5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不尽合理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第36-49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0页 |
4.1.1 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38页 |
4.1.3 指标解释 | 第38-40页 |
4.2 基于相对熵理论确定组合权重 | 第40-45页 |
4.2.1 AHP赋权 | 第40-43页 |
4.2.2 改进的熵权法 | 第43-44页 |
4.2.3 基于相对熵理论的组合赋权法 | 第44-45页 |
4.3 基于模糊物元分析法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 | 第45-49页 |
4.3.1 构造土地生态评价模糊物元 | 第45-46页 |
4.3.2 确定经典域、节域和待判物元矩阵 | 第46页 |
4.3.3 确定关联函数及关联度 | 第46-47页 |
4.3.4 计算综合关联度并确定等级 | 第47-48页 |
4.3.5 驱动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 第49-58页 |
5.1 组合权重的确定 | 第49-51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49页 |
5.1.2 组合权重的计算 | 第49-51页 |
5.2 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模糊物元评价 | 第51-58页 |
5.2.1 经典域、节域与待判物元的确定 | 第51-52页 |
5.2.2 关联度的计算 | 第52-54页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第六章 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驱动因素分析 | 第58-63页 |
6.1 积极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6.1.1 土地产出能力逐渐增强 | 第58页 |
6.1.2 土地资源保护政策及保护意识提高 | 第58-59页 |
6.1.3 土地污染情况有所好转 | 第59页 |
6.1.4 建设用地占比和人均量逐渐增多 | 第59-60页 |
6.1.5 森林覆盖率上升,土地恶化得到一定控制 | 第60页 |
6.2 障碍因素分析 | 第60-63页 |
6.2.1 人均后备土地、人均耕地和耕地占比减少 | 第60-61页 |
6.2.2 自然灾害成灾率依然较高,旱涝保收率和水土协调度低 | 第61-62页 |
6.2.3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不足,人均林草面积减少 | 第62页 |
6.2.4 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下降 | 第62-63页 |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3-67页 |
7.1 结论 | 第63-64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7.2.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切实保护耕地和后备土地资源 | 第64页 |
7.2.2 增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防治土地退化 | 第64-65页 |
7.2.3 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量,减少土地污染 | 第65页 |
7.2.4 适度控制人.增长,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 第65页 |
7.2.5 完善土地生态安全规划与评价机制,强化障碍因素的动态监管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