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丙寅洲河漫滩守护措施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1.2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特点 | 第11-12页 |
| 1.3 平顺护岸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1 平顺护岸的特点 | 第12页 |
| 1.3.2 平顺护岸的组成 | 第12-14页 |
| 1.4 河漫滩守护工程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1.4.1 护滩带守护措施研究 | 第14-17页 |
| 1.4.2 护滩带局部冲刷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1.4.2.1 局部冲刷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4.2.2 局部冲刷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1.5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手段及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依托工程河道概况及守护工程设计方案 | 第22-36页 |
| 2.1 河道概况 | 第22-23页 |
| 2.2 来水来沙特征 | 第23-27页 |
| 2.2.1 三峡水库蓄水前水沙情况 | 第23-25页 |
| 2.2.2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沙情况 | 第25-27页 |
| 2.3 地质、河床组成 | 第27-30页 |
| 2.3.1 地形、地貌 | 第27-28页 |
| 2.3.2 地层岩性 | 第28页 |
| 2.3.3 河床组成 | 第28-30页 |
| 2.4 河床演变 | 第30-34页 |
| 2.4.1 大马洲水道演变特征 | 第30-31页 |
| 2.4.2 丙寅洲演变规律 | 第31-32页 |
| 2.4.3 碍航特征 | 第32-33页 |
| 2.4.4 大马洲水道演变趋势 | 第33-34页 |
| 2.5 丙寅洲守护工程设计方案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守护工程水流试验 | 第36-57页 |
| 3.1 下游高滩段概化模型试验 | 第36-47页 |
| 3.1.1 模型设计 | 第36-37页 |
| 3.1.2 模型的相似性 | 第37-39页 |
| 3.1.3 护岸周围水流条件试验 | 第39-43页 |
| 3.1.4 坡顶与滩面衔接区冲刷试验 | 第43-47页 |
| 3.2 上游低滩段 2m水槽试验 | 第47-56页 |
| 3.2.1 模型设计 | 第48-49页 |
| 3.2.2 定床模型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 3.2.3 动床模型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3.2.4 坡顶形成冲刷坑后的水流条件试验 | 第53-56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滩面守护措施研究 | 第57-64页 |
| 4.1 滩面护滩带守护模型设计与布置 | 第57-59页 |
| 4.2 定床试验 | 第59-61页 |
| 4.3 动床试验 | 第61-62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不同护岸结构型式及岸坡稳定性研究 | 第64-73页 |
| 5.1 丙寅洲护岸结构型式研究 | 第64-66页 |
| 5.2 挡墙结构截面验算 | 第66-68页 |
| 5.2.1 计算工况 | 第66页 |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 5.3 挡墙结构安全敏感性分析 | 第68-71页 |
| 5.3.1 挡墙结构安全对填料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68-69页 |
| 5.3.2 挡墙结构安全对水位变幅的敏感性分析 | 第69-71页 |
| 5.4 边坡稳定性计算 | 第71-7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丙寅洲护底余排长度的确定 | 第73-79页 |
| 6.1 软体排结构形式 | 第73页 |
| 6.2 余排长度的确定方法 | 第73-76页 |
| 6.2.1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74-75页 |
| 6.2.2 工程河段应用试算 | 第75-76页 |
| 6.3 水下护底试验 | 第76-79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 7.1 结论 | 第79页 |
| 7.2 展望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
|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
| 二、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