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小结 | 第19-20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4页 |
2.1.1 喀斯特 | 第20页 |
2.1.2 合作社 | 第20-21页 |
2.1.3 社会组织 | 第21-22页 |
2.1.4 可持续发展 | 第22-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合作社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5-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3 合作社主要模式总结 | 第28-35页 |
3.1 按领办人不同形成的模式 | 第28-32页 |
3.1.1 能人大户领办型 | 第28-29页 |
3.1.2 基层组织领办型 | 第29-30页 |
3.1.3 农业服务组织领办型 | 第30页 |
3.1.4 公司领办型 | 第30-32页 |
3.2 国外合作社主要模式 | 第32-33页 |
3.2.1 日韩模式 | 第32页 |
3.2.2 西欧模式 | 第32-33页 |
3.2.3 美加模式 | 第33页 |
3.3 小结 | 第33-35页 |
4 贵州喀斯特地区合作社模式实证分析 | 第35-53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5-36页 |
4.1.1 自然地理 | 第35-36页 |
4.1.2 社会经济 | 第36页 |
4.2 苎麻合作社矛盾分析 | 第36-42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4.2.2 合作社简介 | 第37-39页 |
4.2.3 矛盾分析 | 第39-42页 |
4.3 建设实践 | 第42-50页 |
4.3.1 合作社组织结构 | 第42-43页 |
4.3.2 合作社功能实践 | 第43-50页 |
4.4 九黎凤苎麻合作社功能实现分析 | 第50-52页 |
4.4.1 机构组织合理,管理有序 | 第50页 |
4.4.2 经济效益兼顾公共利益 | 第50-51页 |
4.4.3 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51页 |
4.4.4 能人威信和宗教信仰联结 | 第51-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5 贵州喀斯特地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 第53-59页 |
5.1 贵州喀斯特地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优势 | 第53-55页 |
5.1.1 自然优势分析 | 第53-54页 |
5.1.2 人文资源优势分析 | 第54页 |
5.1.3 政策技术优势分析 | 第54-55页 |
5.2 贵州喀斯特地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策略 | 第55-58页 |
5.2.1 强化资源优势转化能力,完善合作社服务机制(SO策略) | 第56-57页 |
5.2.2 延长合作社产业链,注重品牌形象(ST策略) | 第57页 |
5.2.3 乘国家政策之风,积极引进技术人才(WO策略) | 第57页 |
5.2.4 突出产品特色,增强社员升级能力建设(WT策略) | 第57-58页 |
5.3 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论 | 第59-61页 |
6.1 规模化生产因地制宜推广 | 第59页 |
6.2 合作社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建设 | 第59页 |
6.3 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并行不悖 | 第59-60页 |
6.4 生态保护与合作社建设协同发展 | 第60-61页 |
深度访谈问卷主要问题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件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