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2-18页 |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 第18-24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8页 |
| 1.1 仪器 | 第18页 |
| 1.2 试药 | 第18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8-22页 |
| 2.1 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的理化性质 | 第18-19页 |
| 2.2 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方法学的考察 | 第19-22页 |
| 2.3 原料药含量测定 | 第22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正交实验优选处方主药的剂量 | 第24-31页 |
| 1 含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的市售制剂 | 第24-26页 |
| 1.1 市售制剂中槲皮素的标示量 | 第24-25页 |
| 1.2 市售制剂中齐墩果酸的标示量 | 第25页 |
| 1.3 市售制剂中豆甾醇的标示量 | 第25-26页 |
| 2 白花蛇舌草中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的含量 | 第26页 |
| 3 处方主药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含量的确定 | 第26页 |
| 4 正交实验优选处方主药并进行抗炎作用的研究 | 第26-31页 |
| 4.1 材料 | 第27页 |
| 4.2 方法 | 第27-29页 |
| 4.3 结果 | 第29-30页 |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处方主药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作用的研究 | 第31-35页 |
| 1 材料 | 第31页 |
| 1.1 仪器 | 第31页 |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31页 |
| 2 方法 | 第31-32页 |
| 2.1 细胞培养 | 第31页 |
| 2.2 HepG2细胞生长形态学观察 | 第31页 |
| 2.3 MTT法检测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混合药对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 | 第31-32页 |
| 2.4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3 结果 | 第32-34页 |
| 3.1 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混合药对HepG2细胞生长形态的影响 | 第32页 |
| 3.2 槲皮素、齐墩果酸、豆甾醇、混合药对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 | 第32-34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肠溶胶囊成型工艺研究与制备 | 第35-39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5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5-38页 |
| 2.1 制粒工艺的选择 | 第35-36页 |
| 2.2 组分中药白花蛇舌草颗粒的制备 | 第36页 |
| 2.3 颗粒物理性质的考察 | 第36-37页 |
| 2.4 胶囊规格的确定 | 第37-38页 |
| 2.5 胶囊装量差异限度测定 | 第38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肠溶胶囊体外释放度的研究 | 第39-49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0页 |
| 1.1 仪器 | 第40页 |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40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0-47页 |
| 2.1 组分中药白花蛇舌草肠溶胶囊释放度考察 | 第40-41页 |
| 2.2 吸波面积法 | 第41-43页 |
|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43-47页 |
| 2.4 两种方法结果的比较 | 第47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 第六章 初步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49-54页 |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9页 |
| 1.1 仪器 | 第49页 |
| 1.2 试药 | 第49页 |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9-52页 |
| 2.1 制剂性状 | 第49页 |
| 2.2 制剂装量差异限度测定 | 第49页 |
| 2.3 含量测定 | 第49-52页 |
| 3 组分中药白花蛇舌草肠溶胶囊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 3.1 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3-54页 |
| 全文小结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文献综述 | 第61-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作者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