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琵琶作品分析--以三首独奏曲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综述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选题的创新性以及完成的可能性 | 第9-10页 |
第一章 刘天华及琵琶作品 | 第10-12页 |
第一节 刘天华生平简介 | 第10页 |
第二节 刘天华琵琶作品 | 第10-12页 |
一、《歌舞引》 | 第10-11页 |
二、《改进操》 | 第11页 |
三、《虚籁》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刘天华琵琶独奏曲演奏技法分析 | 第12-26页 |
第一节 《歌舞引》的演奏技法与运用 | 第12-16页 |
第二节 《改进操》的演奏技法与运用 | 第16-22页 |
第三节 《虚籁》的演奏技法与运用 | 第22-26页 |
第三章 刘天华琵琶作品创作思想分析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对西方作曲理论与技法的借鉴与吸收 | 第26-27页 |
一、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创作技法的结合 | 第26-27页 |
二、借鉴西洋乐器改进中国传统乐器 | 第27页 |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 第27-34页 |
一、对古琴演奏技法的借鉴 | 第28-29页 |
二、古琴音乐意境的借鉴 | 第29-31页 |
(一)意境之“清” | 第30页 |
(二)意境之“远” | 第30页 |
(三)意境之“澹” | 第30-31页 |
三、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 第31-34页 |
(一)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 | 第31-32页 |
(二)对于琵琶技法的创新使用 | 第32页 |
(三)对于传统记谱法的继承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三首琵琶作品音乐创作心理分析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客体动态美音响形态化过程分析 | 第34-40页 |
一、三首琵琶曲创作中的感知与记忆 | 第34-36页 |
二、三首琵琶曲创作中的情感因素 | 第36-37页 |
三、三首琵琶曲创作中的主体审美心理结构 | 第37-40页 |
第二节 创作过程中立美主体能动作用分析 | 第40-43页 |
一、专业创作更具个性 | 第40-41页 |
二、专业创作有着规范的创作技法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