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新型杂化分子印迹聚合物与低共熔溶剂的合成及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9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分子印迹技术第10-11页
        1.2.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机理第10页
        1.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0-11页
    1.3 样品前处理技术第11-13页
        1.3.1 固相萃取技术第12页
        1.3.2 液液萃取技术第12-13页
    1.4 低共熔溶剂第13-18页
        1.4.1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第13-15页
        1.4.2 低共熔溶剂的性能第15页
        1.4.3 物理性质第15-16页
        1.4.4 低共熔溶剂应用第16-18页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双模版杂化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快速同时纯化绿茶中的茶碱和绿原酸第19-31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实验部分第19-23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19-21页
        2.2.2 色谱条件和标准溶液配置第21页
        2.2.3 杂化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第21-22页
        2.2.4 聚合物的表征第22-23页
        2.2.5 纯化绿茶样品第2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3-30页
        2.3.1 优化色谱条件第23页
        2.3.2 HMIPs的合成分析第23-24页
        2.3.3 HMIP的表征分析第24-26页
        2.3.4 评估聚合物的选择性吸附能力第26页
        2.3.5 优化HMIPc–SPE过程第26-28页
        2.3.6 方法学评价第28-29页
        2.3.7 纯化绿茶中的THP和CHA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低共熔溶剂修饰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分离检测牛奶中的氯霉素第31-42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实验部分第31-35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31-32页
        3.2.2 色谱条件和标准溶液配置第32页
        3.2.3 醇基修饰的DESs-MIPs合成第32-33页
        3.2.4 聚合物的表征第33页
        3.2.5 聚合物吸附能力第33页
        3.2.6 牛奶样品的处理第33-34页
        3.2.7 自组装的PT-SPE以及优化过程第34-3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5-41页
        3.3.1 DESs-MIPs的合成第35-36页
        3.3.2 DESs-MIPs的表征第36-37页
        3.3.3 评估DESs-MIPs的选择性吸附能力第37-38页
        3.3.4 优化PT-SPE过程第38-39页
        3.3.5 方法学评价第39-40页
        3.3.6 与商业化吸附剂的比较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评估三元低共熔溶剂作为新型萃取介质应用于银杏叶中黄酮的提取第42-50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4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42页
        4.2.2 色谱条件和标准溶液配置第42-43页
        4.2.3 TDESs的合成第43页
        4.2.4 TDESs的表征第43-44页
        4.2.5 黄酮的提取过程第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49页
        4.3.1 TDESs的性质和结构第44-45页
        4.3.2 筛选TDESs第45-46页
        4.3.3 TDES-3/water比例的影响第46-47页
        4.3.4 料液比的影响第47-48页
        4.3.5 提取方法的影响第48-49页
        4.3.6 提取机理第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表征低共熔溶剂并应用于油相中苯酚的分离第50-60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实验部分第50-52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50页
        5.2.2 色谱条件和标准溶液配置第50页
        5.2.3 油相制备和分离过程第50-51页
        5.2.4 回收TEAC的过程第51-52页
    5.3 结果讨论第52-59页
        5.3.1 季铵盐结构对分离效率影响第52-54页
        5.3.2 分离苯酚的机理第54-55页
        5.3.3 TEAC的结构分析和再利用第55-57页
        5.3.4 RSM模型拟合和统计分析第57-58页
        5.3.5 分析过程的选择第58-59页
    5.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商标法上的通用名称--以“金骏眉”案为视角
下一篇:立体商标保护研究--以“雀巢三维瓶型”商标争议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