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羌塘坳陷油藏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5-24页 |
1.2.1 羌塘盆地油气勘探历史 | 第15-17页 |
1.2.2 油源对比方法 | 第17-20页 |
1.2.3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 第24-2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26-27页 |
1.5 主要创新性认识 | 第27-28页 |
第2章 地质背景 | 第28-37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8-29页 |
2.2 盆地构造单元 | 第29-32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2-37页 |
第3章 油藏带时空展布特征 | 第37-49页 |
3.1 含油层平面展布 | 第40-42页 |
3.2 含油层剖面分布 | 第42-49页 |
第4章 油藏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49-76页 |
4.1 地表含油层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50-67页 |
4.1.1 饱和烃 | 第52-60页 |
4.1.2 芳香烃 | 第60-67页 |
4.2 井下含油层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67-76页 |
4.2.1 羌D2井含油层 | 第68-72页 |
4.2.2 羌K1井含油层 | 第72-76页 |
第5章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76-103页 |
5.1 泥岩型烃源岩 | 第81-83页 |
5.2 灰岩型烃源岩 | 第83-86页 |
5.3 油页岩岩系烃源岩 | 第86-89页 |
5.4 含煤岩系烃源岩 | 第89-92页 |
5.5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92-103页 |
5.5.1 烃源岩成熟度特征 | 第92-94页 |
5.5.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 第94-100页 |
5.5.3 烃源岩沉积环境 | 第100-103页 |
第6章 油源对比 | 第103-116页 |
6.1 生物标志化合物图谱对比 | 第103-104页 |
6.2 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 | 第104-112页 |
6.2.1 成熟度参数对比 | 第104-108页 |
6.2.2 母质类型参数对比 | 第108-110页 |
6.2.3 母质沉积环境参数对比 | 第110-112页 |
6.3 油气运移及油层对比 | 第112-116页 |
第7章 有效烃源岩评价 | 第116-127页 |
7.1 有机质丰度 | 第117-121页 |
7.1.1 有机碳含量 | 第117-118页 |
7.1.2 生烃潜力 | 第118-119页 |
7.1.3 氯仿沥青含量 | 第119页 |
7.1.4 总烃含量 | 第119-121页 |
7.2 有机质类型 | 第121-123页 |
7.2.1 干酪根元素组成 | 第121页 |
7.2.2 干酪根显微组成 | 第121-123页 |
7.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123-125页 |
7.3.1 镜质体反射率 | 第123页 |
7.3.2 干酪根镜检 | 第123-124页 |
7.3.3 岩石热解峰温 | 第124-125页 |
7.4 烃源岩总体评价 | 第125-127页 |
第8章 生储盖组合发育和分布规律 | 第127-136页 |
8.1 烃源岩层位及沉积环境 | 第127-130页 |
8.2 储集层层位及沉积环境 | 第130-132页 |
8.3 生储盖组合的时空格架 | 第132-133页 |
8.4 油藏勘探模式 | 第133-136页 |
结论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