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坨28断块东一、东二段开发特征及剩余油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2.1 特高含水期油田水驱开发特征分析 | 第10-12页 |
1.2.2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12页 |
1.2.3 水驱开发调整技术措施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5-41页 |
2.1 地层特征 | 第15-20页 |
2.1.1 地层层序 | 第15-16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16-18页 |
2.1.3 地层对比 | 第18-20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2.2.1 构造特征研究 | 第20-21页 |
2.2.2 断裂系统特征 | 第21-22页 |
2.3 储层特征 | 第22-38页 |
2.3.1 沉积相特征 | 第22-26页 |
2.3.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6-28页 |
2.3.3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 第28-32页 |
2.3.4 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 第32-34页 |
2.3.5 油层发育特征 | 第34-38页 |
2.4 流体性质 | 第38-41页 |
2.4.1 流体性质 | 第38-39页 |
2.4.2 流体粘度平面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2.4.3 流体粘度的变化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地质储量计算及评价 | 第41-47页 |
3.1 地质储量计算 | 第41-44页 |
3.2 地质储量评价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坨28断块开发特征评价 | 第47-72页 |
4.1 开发历程及现状 | 第47-49页 |
4.2 能量状况分析 | 第49-51页 |
4.2.1 天然能量状况 | 第49-50页 |
4.2.2 地层压降 | 第50页 |
4.2.3 动液面水平 | 第50-51页 |
4.3 注水受效状况分析 | 第51-52页 |
4.3.1 单井及井组注水效果 | 第51-52页 |
4.3.2 注水受效分析 | 第52页 |
4.4 动态法储量计算及分析 | 第52-66页 |
4.4.1 水驱曲线特征 | 第53-55页 |
4.4.2 坨28断块水驱曲线分析 | 第55-59页 |
4.4.3 产量递减分析法和累积产量分析法 | 第59-60页 |
4.4.4 坨28断块产量递减和累积产量分析 | 第60-66页 |
4.5 理想可采储量计算与分析 | 第66-72页 |
4.5.1 理想可采储量的含义 | 第66-68页 |
4.5.2 影响理想可采储量的单因素分析 | 第68-70页 |
4.5.3 影响理想可采储量的复合因素分析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坨28断块剩余油评价 | 第72-92页 |
5.1 剩余油影响因素 | 第72-74页 |
5.1.1 剩余油微观影响因素 | 第72-73页 |
5.1.2 剩余油宏观影响因素 | 第73-74页 |
5.2 坨28断块剩余油分布 | 第74-86页 |
5.2.1 剩余油平面分布研究 | 第75-80页 |
5.2.2 纵向各小层储量动用状况 | 第80-83页 |
5.2.3 典型小层剩余油分布 | 第83-86页 |
5.3 剩余油成因类型评价 | 第86-89页 |
5.3.1 剩余油分类评价 | 第86-87页 |
5.3.2 典型小层各类型剩余油分布 | 第87-89页 |
5.4 剩余油挖潜对策 | 第89-92页 |
5.4.1 不同成因类型剩余油挖潜对策 | 第89页 |
5.4.2 典型小层剩余油挖潜部署 | 第89-92页 |
结论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表 | 第97-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