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 小球藻概述 | 第9-14页 |
1.1 小球藻的生物学特征 | 第9-10页 |
1.2 小球藻的培养 | 第10-11页 |
1.2.1 小球藻的培养方式 | 第10页 |
1.2.2 小球藻的大规模培养 | 第10-11页 |
1.3 小球藻藻种的保存 | 第11页 |
1.4 小球藻的应用 | 第11-14页 |
1.4.1 污水治理 | 第11-12页 |
1.4.2 生物柴油 | 第12页 |
1.4.3 饲料与食品 | 第12-14页 |
1.4.5 药用价值 | 第14页 |
2 小球藻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3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5-19页 |
4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5 本项目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1-24页 |
1.1 菌株、质粒和藻株 | 第21页 |
1.2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网络数据库 | 第21页 |
1.3 培养基 | 第21-22页 |
1.4 主要工具酶和试剂 | 第22-23页 |
1.5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4-39页 |
2.1 小球藻分离纯化方法 | 第24页 |
2.2 小球藻的培养方法 | 第24页 |
2.3 小球藻生长曲线图和密度曲线图的绘制 | 第24-25页 |
2.4 小球藻基因工程选择标记确立 | 第25页 |
2.5 小球藻藻液PCR的方法 | 第25-26页 |
2.6 小球藻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CTAB法) | 第26-27页 |
2.7 pRGE31-gRNA质粒构建 | 第27-34页 |
2.7.1 质粒的选择及gRNA的设计、合成 | 第27-31页 |
2.7.2 质粒pRGE31与gRNA连接 | 第31-33页 |
2.7.3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步骤(E.Z.N.A Endo-free Plasmid Mini Kit Ⅱ) | 第33页 |
2.7.4 大肠杆菌质粒的大量提取步骤(TIANGEN Endo-Free无内毒素大提质粒试剂盒) | 第33-34页 |
2.8 DraⅢ酶切割实验 | 第34-36页 |
2.9 小球藻电击转化 | 第36页 |
2.10 小球藻基因编辑体系瞬时表达分析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9-49页 |
1 Dachan藻生长曲线、每日比生长率和密度曲线测定 | 第39-40页 |
1.1 Dachan藻生长曲线及每日比生长率测定 | 第39页 |
1.2 小球藻密度曲线测定 | 第39-40页 |
2 Dachan藻种对G418、Hygromycin、Kanamycin三种抗生素敏感性确定 | 第40-42页 |
2.1 Dachan藻种对G418敏感性的确定 | 第40-41页 |
2.2 Dachan藻种对Hygromycin敏感性的确定 | 第41-42页 |
2.3 Dachan藻种对Kanamycin敏感性的确定 | 第42页 |
3 质粒PRGE31-GHYG构建 | 第42-44页 |
3.1 Bsa?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质粒pRGE31 | 第42-43页 |
3.2 重组质粒pRGE31-gHYG转化大肠杆菌DH5α | 第43页 |
3.3 重组质粒pRGE31-gHYG Sanger测序验证 | 第43-44页 |
4 DRAⅢ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效应验证 | 第44-46页 |
4.1 三对引物Hyg1、Hyg2、Hyg3的Tm值确定 | 第44-45页 |
4.2 DraⅢ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三对引物Hyg1、Hyg2、Hyg3的PCR产物测试 | 第45-46页 |
5 小球藻基因编辑瞬时表达分析 | 第46-49页 |
5.1 小球藻基因编辑瞬时表达PCR/DraⅢ酶酶切分析 | 第46-4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