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洁净排放的大型火电机组脱硫GGH综合整治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项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第二章 GGH结垢原因以及防止结垢技术 | 第17-25页 |
2.1 GGH结垢的来源 | 第17-19页 |
2.1.1 净烟气携带浆液 | 第17-18页 |
2.1.2 原烟气中飞灰的沉积 | 第18-19页 |
2.2 GGH结垢原因分析 | 第19-21页 |
2.2.1 GGH换热器设计存在缺陷。 | 第19页 |
2.2.2 锅炉原烟气含尘量及含SO2浓度过高 | 第19-20页 |
2.2.3 浆液倒流入GGH结垢。 | 第20页 |
2.2.4 除雾器除雾效果不好。 | 第20-21页 |
2.2.5 原烟气中有净烟气回流。 | 第21页 |
2.2.6 对运行中结垢清理不当 | 第21页 |
2.3 防止GGH结垢的技术 | 第21-25页 |
2.3.1 烟气速度场设计均匀 | 第21-22页 |
2.3.2 合理设计GGH型式 | 第22页 |
2.3.3 合理设置喷淋层喷嘴、除雾器 | 第22-23页 |
2.3.4 合理控制浆液pH、浆液浓度 | 第23页 |
2.3.5 加强吹扫控制 | 第23页 |
2.3.6 合理安排水冲洗 | 第23-24页 |
2.3.7 停机期间彻底处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GGH与除雾器联合试验研究 | 第25-54页 |
3.1 GGH堵塞实际状况研究 | 第25-26页 |
3.2 平板式除雾器的失效实验 | 第26-28页 |
3.2.1 原平板式除雾器性能检测研究 | 第26-27页 |
3.2.2 平板式除雾器性能试验研究 | 第27-28页 |
3.3 脱硫优化试验 | 第28-49页 |
3.3.1 试验目的 | 第28页 |
3.3.2 试验项目 | 第28-29页 |
3.3.3 试验进度 | 第29页 |
3.3.4 现场测试 | 第29-32页 |
3.3.5 运行优化试验 | 第32-39页 |
3.3.6 试验结果分析及运行建议 | 第39-49页 |
3.4 脱硫添加剂试验 | 第49-54页 |
3.4.1 试验目的 | 第49页 |
3.4.2 试验要求 | 第49-50页 |
3.4.3 实验步骤 | 第50页 |
3.4.4 试验情况 | 第50-51页 |
3.4.5 试验分析 | 第51-52页 |
3.4.6 化学分析结果 | 第52页 |
3.4.7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2页 |
3.4.8 实验总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GGH及除雾器改造与试验 | 第54-68页 |
4.1 除雾器优化改造 | 第54-59页 |
4.1.1 屋脊式除雾器改型参数选择 | 第54-57页 |
4.1.2 除雾片间距合理选择 | 第57页 |
4.1.3 除雾器布置形式合理选择 | 第57-58页 |
4.1.4 冲洗水量和喷嘴布置选择 | 第58-59页 |
4.2 GGH改造 | 第59-61页 |
4.2.1 GGH换热元件改型 | 第59-60页 |
4.2.2 GGH吹灰器蒸汽改造 | 第60-61页 |
4.3 改造效果测试 | 第61-64页 |
4.3.1 除雾效果提高 | 第61页 |
4.3.2 机组运行可靠性提高 | 第61-62页 |
4.3.3 节能效果显著 | 第62页 |
4.3.4 污染物排放浓度降低 | 第62-64页 |
4.4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第64-66页 |
4.4.1 经济效益 | 第64-66页 |
4.4.2 社会效益 | 第66页 |
4.5 同类型技术比较 | 第66-68页 |
4.5.1 屋脊式除雾器与平板式除雾器的性能比较 | 第66页 |
4.5.2 屋脊式除雾器与管式除雾器的作用 | 第66-68页 |
总结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件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