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电驱动车辆回馈制动力与摩擦制动力动态耦合控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16-36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6-17页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第17-20页
    1.3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现状综述第20-33页
        1.3.1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方案研究进展第20-23页
        1.3.2 制动能量回收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第23-26页
        1.3.3 回馈制动液压执行机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第26-29页
        1.3.4 回馈制动力与摩擦制动力动态耦合控制研究进展第29-33页
    1.4 论文研究基础与研究内容第33-36页
        1.4.1 论文研究基础第33-34页
        1.4.2 论文研究内容第34-36页
第2章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方案第36-44页
    2.1 本章引论第36页
    2.2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总体方案第36-37页
    2.3 制动能量回收液压控制系统第37-39页
    2.4 EABS系统工作模式第39-43页
        2.4.1 常规液压制动模式第39-40页
        2.4.2 回馈制动模式第40-42页
        2.4.3 防抱死制动模式第42页
        2.4.4 失效保护模式第42-43页
    2.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制动能量回收能量管理策略第44-70页
    3.1 本章引论第44页
    3.2 电动汽车回馈制动系统模型第44-51页
        3.2.1 车辆动力学模型第44-46页
        3.2.2 轮胎模型第46-47页
        3.2.3 回馈制动系统模型第47-48页
        3.2.4 摩擦制动系统模型第48-51页
    3.3 制动能量回收能量管理策略第51-57页
        3.3.1 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第51-52页
        3.3.2 回馈耦合制动力分配第52-53页
        3.3.3 针对不同优化目标的回馈能量管理策略第53-54页
        3.3.4 制动能量回馈液压制动力调节算法第54-57页
    3.4 制动能量回收策略评价方法第57-58页
        3.4.1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回收效率第57页
        3.4.2 制动能量回收对整车能效改善率第57-58页
        3.4.3 回馈制动过程驾驶舒适性评价第58页
    3.5 回馈制动能量管理策略仿真分析第58-62页
        3.5.1 仿真环境设定第58-59页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59-62页
    3.6 回馈制动能量管理策略实车测试第62-68页
        3.6.1 实车道路测试系统第62-63页
        3.6.2 典型制动工况试验结果分析第63-67页
        3.6.3 ECE驾驶循环工况试验结果分析第67-68页
    3.7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4章 液压制动力动态限压差控制方法第70-103页
    4.1 本章引论第70页
    4.2 电磁阀“机-电-液”耦合动力学模型第70-74页
    4.3 电磁阀动态限压差控制方法机理分析第74-77页
    4.4 限压差控制模型硬件在环实验验证第77-82页
        4.4.1 限压差控制方法仿真分析第77-79页
        4.4.2 液压制动系统硬件在环实验台第79-80页
        4.4.3 限压差控制方法硬件在环实验第80-82页
    4.5 电磁阀限压差控制方法的调节特性及规律第82-85页
        4.5.1 不同输入压力作用下的压差变化规律第82-83页
        4.5.2 不同线圈电流作用下的压差变化规律第83-85页
    4.6 结构参数对限压差控制效果的影响第85-93页
        4.6.1 阀芯质量对限压差控制效果的影响第85-86页
        4.6.2 阀芯直径对限压差控制效果的影响第86-89页
        4.6.3 回位弹簧刚度对限压差控制效果的影响第89-91页
        4.6.4 阀座锥角对限压差控制效果的影响第91-93页
    4.7 环境温度对限压差控制效果的影响第93-95页
        4.7.1 环境温度对所限制压力差的影响规律第93-94页
        4.7.2 限压差与线圈电流对应关系的修正第94-95页
    4.8 基于液压制动力限压差控制的回馈制动算法第95-102页
        4.8.1 基于液压制动力限压差控制的回馈制动算法第95-96页
        4.8.2 控制算法硬件在环实验及分析第96-102页
    4.9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5章 回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特征分析第103-118页
    5.1 本章引论第103页
    5.2 回馈制动耦合非线性系统模型第103-106页
        5.2.1 系统总体结构第103-104页
        5.2.2 电机动力学平衡方程第104页
        5.2.3 弹性轴系模型第104-105页
        5.2.4 非线性齿隙模型第105页
        5.2.5 驱动轮动力学平衡方程第105-106页
    5.3 基于实车测试数据的电驱动系统模型验证第106-107页
    5.4 轴系弹性对回馈制动控制的影响第107-112页
    5.5 齿隙对回馈耦合制动控制的影响第112-114页
    5.6 传动系统耦合非线性对回馈制动控制的影响第114-116页
    5.7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6章 回馈制动耦合非线性主动补偿控制方法第118-146页
    6.1 本章引论第118页
    6.2 回馈制动系统耦合非线性主动补偿控制目标第118-119页
        6.2.1 轴系柔性的主动补偿控制目标第118页
        6.2.2 齿隙非线性的主动补偿控制目标第118-119页
    6.3 基于混杂系统理论的电驱动系统状态估计方法第119-131页
        6.3.1 回馈制动半轴转矩估计方法第119-124页
        6.3.2 混杂系统的定义第124-125页
        6.3.3 回馈制动系统的混杂自动机表达形式第125-126页
        6.3.4 混杂观测器的设计第126-128页
        6.3.5 混杂观测器的仿真验证第128-131页
    6.4 回馈制动耦合非线性主动补偿控制算法第131-137页
        6.4.1 控制系统总体架构第131-132页
        6.4.2 轴系柔性的主动补偿控制算法第132-134页
        6.4.3 齿隙非线性的主动补偿控制算法第134-137页
    6.5 主动补偿控制算法仿真验证与分析第137-144页
        6.5.1 仿真情景设置第138页
        6.5.2 控制算法仿真及分析第138-141页
        6.5.3 不同控制算法的对比分析第141-144页
    6.6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7章 结论第146-150页
    7.1 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第146-148页
    7.2 创新点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8页
致谢第158-160页
附录A第160-16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1-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线编程评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FRP增强ECC梁及ECC/混凝土组合梁抗剪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