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纳米技术 | 第12-14页 |
1.1.2 纳米制造 | 第14页 |
1.2 纳米材料连接方法 | 第14-21页 |
1.3 纳米焊料 | 第21-22页 |
1.4 钎焊机理-相变 | 第22-24页 |
1.5 电子显微技术在纳米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 第24-28页 |
1.5.1 透射电镜 | 第24-26页 |
1.5.2 扫描电镜 | 第26-28页 |
1.6 本文立意 | 第28-29页 |
1.7 参考文献 | 第29-35页 |
第二章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5-56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研究对象及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36-3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38-39页 |
2.3 氧化铝模板制备 | 第39-41页 |
2.4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的制备 | 第41-43页 |
2.5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线焊料的表征 | 第43-52页 |
2.5.1 电沉积行为及形貌表征 | 第43-45页 |
2.5.2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化学成分表征 | 第45-48页 |
2.5.3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晶体结构表征 | 第48-49页 |
2.5.4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熔点与回流测试 | 第49-51页 |
2.5.5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润湿性测试 | 第51-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页 |
2.7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第三章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在纳米电学钎焊中的应用 | 第56-71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3.2.1 NiCr针尖制备及安装 | 第57-58页 |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原位纳米操纵设备 | 第58-59页 |
3.2.3 Au纳米线制备 | 第59-60页 |
3.3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电阻测量 | 第60-61页 |
3.4 纳米电学焊接 | 第61-63页 |
3.5 尺寸效应估算纳米焊料电阻率 | 第63-68页 |
3.5.1 尺寸效应对电阻率影响 | 第63-64页 |
3.5.2 表面散射对电阻率的影响 | 第64-66页 |
3.5.3 晶界散射对电阻率的影响 | 第66-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页 |
3.7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四章 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焊接机理 | 第71-91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4.2.1 制备一维Sn-Ag和Sn-Pb合金纳米焊料 | 第72-73页 |
4.2.2 纳米焊料氧化处理 | 第73页 |
4.2.3 电子束辐照实验 | 第73页 |
4.3 电子束辐照研究纳米焊料相变机理 | 第73-82页 |
4.3.1 一维纳米焊料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 第73-76页 |
4.3.2 电子束辐照研究纳米焊料的熔化机理 | 第76-77页 |
4.3.3 电子束辐照研究纳米焊料的扩散再结晶机理 | 第77-78页 |
4.3.4 电子束辐照研究纳米焊料的相变机理 | 第78-82页 |
4.4 相变扩展应用—纳米条形码 | 第82-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第五章 透射电镜原位电子束焊接 | 第91-106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样品制备 | 第92-93页 |
5.2.1 制备不同组分一维Sn-Ag合金纳米焊料 | 第92-93页 |
5.2.2 制备不同组分Sn-Ag合金薄膜 | 第93页 |
5.2.3 电子束焊接 | 第93页 |
5.3 不同组分一维Sn-Ag合金纳米焊料 | 第93-99页 |
5.3.1 沉积电位对纳米焊料的成分及形貌的影响 | 第93-95页 |
5.3.2 锡银合金薄膜 | 第95-98页 |
5.3.3 各个组分的一维锡银合金纳米焊料 | 第98-99页 |
5.4 不同组分一维Sn-Ag合金纳米焊料回流特性 | 第99-103页 |
5.4.1 高银的一维纳米焊料在电子束辐照下回流行为 | 第99-100页 |
5.4.2 氧化的高银的一维纳米焊料在电子束辐照下回流行为 | 第100-101页 |
5.4.3 非均相的一维纳米焊料电子束回流 | 第101-103页 |
5.5 电子束焊接 | 第103-10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5.7 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06-11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07-11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