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汗法治疗疫病的文献研究
|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论疫病 | 第11-36页 |
| 一、疫病溯源 | 第11-14页 |
| (一) 秦汉至隋唐时期 | 第11-12页 |
| (二) 宋金元时期 | 第12-13页 |
| (三) 明清时期 | 第13-14页 |
| 二、瘟疫学派形成 | 第14-17页 |
| 三、温病学派形成 | 第17-18页 |
| 四、明清医家对疫病认识 | 第18-28页 |
| (一) 吴有性 | 第19-20页 |
| (二) 余师愚 | 第20-21页 |
| (三) 叶桂 | 第21-22页 |
| (四) 王士雄 | 第22-24页 |
| (五) 杨璿 | 第24-25页 |
| (六) 戴天章 | 第25-26页 |
| (七) 吴瑭 | 第26-27页 |
| (八) 刘奎 | 第27-28页 |
| 五、文献记载古代疫病流行情况 | 第28-30页 |
| 六、疫病流行与中医瘟疫理论创新的相关性 | 第30-32页 |
| 七、对疫病传变规律的认识 | 第32-36页 |
| 第二部分 论汗法 | 第36-42页 |
| 历代医家对汗法的认识 | 第36-38页 |
| 一、晋唐时期 | 第38页 |
| 二、宋金元时期 | 第38-39页 |
| 三、明清时期 | 第39-40页 |
| 四、中医传统汗法 | 第40-42页 |
| 第三部分 疫病与汗法的关系 | 第42-92页 |
| 一、疫病治疗的代表汗法 | 第42-51页 |
| (一) 《伤寒论》汗法治疗疫病的思路与方法 | 第42-46页 |
| (二) 《瘟疫论》汗法治疗疫病的思路与方法 | 第46-49页 |
| (三) 《温热论》汗法治疗疫病的思路与方法 | 第49-51页 |
| 二、汗法治疗疫病大法与原则 | 第51-56页 |
| (一) 温病的治疗大法 | 第51页 |
| (二) 温病治疗中的三原则 | 第51-52页 |
| (三) 温病治法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 第52-54页 |
| (四) 温热类温病不可发汗,未尝不可透汗 | 第54-55页 |
| (五) 湿热类温病不可大汗,未尝不可微汗 | 第55页 |
| (六) 伏气温病也可汗解 | 第55-56页 |
| 三、汗法在疫病治疗中的应用 | 第56-58页 |
| (一) 温病非得汗不解与温病忌发汗 | 第56页 |
| (二) 汗法治疗温病辨证是关键 | 第56-57页 |
| (三) 湿温之汗法 | 第57-58页 |
| 四、治疫病汗法的特点 | 第58-59页 |
| (一) 清解疫毒为主 | 第58页 |
| (二) 不忘兼顾它证 | 第58页 |
| (三) 善用补益方法 | 第58页 |
| (四) 行气活血为佐 | 第58-59页 |
| (五) 重视清营凉血 | 第59页 |
| (六) 辅以其他疗法 | 第59页 |
| 五、汗法治疗疫病的适应症 | 第59-85页 |
| (一) 常见疫病的源流与证治 | 第59-79页 |
| (二) 《伤寒论》中汗法治疗疫病适应症 | 第79-84页 |
| (三) 《瘟疫论》中汗法治疗疫病适应症 | 第84-85页 |
| 六、瘟疫治疗汗法特色 | 第85-86页 |
| (一) 疏利透达 | 第85-86页 |
| (二) 表里分消 | 第86页 |
| (三) 汗法应用 | 第86页 |
| 七、汗法治疗疫病的使用禁忌 | 第86-91页 |
| 八、现代对汗法理论的理解 | 第91-92页 |
| 结论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查新报告 | 第99-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