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链条张紧器的性能分析与设计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汽车液压链条张紧器模型的建立 | 第20-33页 |
2.1 链条张紧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1-26页 |
2.2.1 张紧器压力微分方程 | 第21-25页 |
2.2.2 系统输入和参数取值 | 第25页 |
2.2.3 方程求解 | 第25-26页 |
2.3 张紧器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6-30页 |
2.3.1 CAE仿真软件简介 | 第26页 |
2.3.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6-29页 |
2.3.3 仿真系统参数和控制参数设定 | 第29-30页 |
2.4 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0页 |
2.5 模型的对比验证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液压链条张紧器的性能分析与设计 | 第33-42页 |
3.1 输出张紧力的波动分析 | 第33-34页 |
3.2 激励振幅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4-35页 |
3.3 配合缝隙大小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5-36页 |
3.4 油液混气比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6-38页 |
3.5 油液体积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8-39页 |
3.6 基于能量法的液压张紧器等效模型 | 第39-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摩托车链条张紧器的建模与性能分析 | 第42-58页 |
4.1 摩托车链条张紧器的典型结构 | 第42-45页 |
4.1.1 扭簧式张紧器 | 第42-43页 |
4.1.2 发条式张紧器 | 第43-44页 |
4.1.3 棘齿式张紧器 | 第44-45页 |
4.2 模型建立所涉及的基本原理 | 第45-48页 |
4.2.1 螺旋传动原理 | 第45-46页 |
4.2.2 扭簧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 第46-47页 |
4.2.3 阻尼耗能原理 | 第47-48页 |
4.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4.4 模型的对比验证 | 第50-54页 |
4.4.1 系统输入和输出 | 第50页 |
4.4.2 系统参数取值 | 第50-51页 |
4.4.3 试验台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 第51-53页 |
4.4.4 误差分析 | 第53-54页 |
4.5 扭簧式张紧器的性能分析和设计 | 第54-57页 |
4.5.1 螺纹参数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4.5.2 扭簧参数影响分析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张紧器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开发 | 第58-79页 |
5.1 系统开发所应用的工具及关键技术 | 第58-60页 |
5.1.1 Solidworks软件简介 | 第58页 |
5.1.2 开发工具 | 第58-59页 |
5.1.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第59页 |
5.1.4 数字化设计的建模方法 | 第59-60页 |
5.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60-63页 |
5.2.1 系统开发思路和开发环境 | 第60-61页 |
5.2.2 系统需求分析 | 第61-62页 |
5.2.3 系统层次分析 | 第62-63页 |
5.3 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开发过程 | 第63-75页 |
5.3.1 数字化设计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63-64页 |
5.3.2 数字化设计系统的界面及其功能设计 | 第64-68页 |
5.3.3 数字化设计系统中连接程序的编制 | 第68-71页 |
5.3.4 部分程序的编制 | 第71-75页 |
5.4 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演示 | 第75-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9页 |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