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7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4-15页 |
2.1.1 流域概况 | 第14页 |
2.1.2 水系水文特征 | 第14页 |
2.1.3 生态环境概况 | 第14-15页 |
2.1.4 流域自然灾害 | 第15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5-17页 |
第三章 黑河流域水环境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第17-43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17-21页 |
3.1.1 样点的布设与采样时间 | 第17-20页 |
3.1.2 水样采集与测定 | 第20-21页 |
3.1.3 研究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1页 |
3.1.4 数据的来源 | 第2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1-41页 |
3.2.1 常规八大离子指标 | 第21-26页 |
3.2.2 重金属离子指标 | 第26-30页 |
3.2.3 化学非专一性指标 | 第30-31页 |
3.2.4 物理指标 | 第31-36页 |
3.2.5 氮磷营养盐指标 | 第36-39页 |
3.2.6 有机物非专一性指标 | 第39-41页 |
3.3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基于主成分和因子分析的黑河水环境因子分析 | 第43-6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4.1.1 数据的来源 | 第43页 |
4.1.2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3-44页 |
4.1.3 因子分析法 | 第4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4-65页 |
4.2.1 基于主成分的黑河流域水环境因子分析 | 第44-58页 |
4.2.2 基于因子分析的黑河流域水环境因子分析 | 第58-65页 |
4.3 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基于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排序的黑河水环境因子分析 | 第67-75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7页 |
5.1.1 数据的来源 | 第67页 |
5.1.2 聚类分析 | 第6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5.2.1 基于系统聚类的黑河流域水环境因子分析 | 第67-71页 |
5.2.2 基于主成分排序的黑河水环境因子分析 | 第71-74页 |
5.3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黑河水环境变化趋势预测 | 第75-84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75-76页 |
6.1.1 数据的来源 | 第75页 |
6.1.2 灰色GM(1,1)模型 | 第75-76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6-83页 |
6.2.1 As的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76-77页 |
6.2.2 pH的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77-78页 |
6.2.3 NH_3-N的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78-79页 |
6.2.4 TN的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79-80页 |
6.2.5 TP的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80-82页 |
6.2.6 COD_(Mn)的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82-83页 |
6.3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4-8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7.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85页 |
7.3 展望和建议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简历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