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异研究--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1 实践背景第16-17页
        1.1.2 论背景第17页
    1.2 研究内容及范围第17-18页
        1.2.1 研究内容第17页
        1.2.2 研究范围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核密度分析第18-19页
        1.4.2 缓冲区分析第19页
        1.4.3 网络分析第19页
    1.5 论文思路与框架第19-21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解读及研究综述第21-31页
    2.1 相关概念解读第21-23页
        2.1.1 居住行为第21-22页
        2.1.2 空间分异第22-23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3-31页
        2.2.1 居住的相关研究第23-24页
        2.2.2 居住空间分异的相关研究第24-28页
        2.2.3 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研究第28-31页
第三章 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异现象第31-57页
    3.1 调研概况第31-34页
        3.1.1 调研足迹第31-32页
        3.1.2 研究人群第32页
        3.1.3 各小区情况概述第32-34页
    3.2 调研样本划分第34-47页
        3.2.1 划分依据第34-35页
        3.2.2 划分类型第35-38页
        3.2.3 各类型人群特征总结第38-39页
        3.2.4 各类型人群特征对比第39-47页
    3.3 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第47-50页
        3.3.1 流动型人群居住空间分布第47-48页
        3.3.2 常驻型人群居住空间分布第48-50页
        3.3.3 小结第50页
    3.4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及辐射范围分析第50-57页
        3.4.1 商业与餐饮业的空间分布及辐射范围分析第50-52页
        3.4.2 卫生医疗的空间分布及辐射范围分析第52-53页
        3.4.3 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辐射范围分析第53-54页
        3.4.4 交通设施的空间分布及辐射范围分析第54-56页
        3.4.5 公园空间分布研究第56-57页
第四章 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异分析第57-69页
    4.1 论构架与途径选择第57-61页
        4.1.1 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相互影响机制第57-58页
        4.1.2 研究途径第58-61页
    4.2 流动型人群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关系第61-63页
        4.2.1 流动A型人群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关系第61-62页
        4.2.2 流动B型人群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关系第62-63页
    4.3 常驻型人群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关系第63-65页
        4.3.1 常驻A型人群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关系第63-64页
        4.3.2 常驻B型人群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关系第64-65页
    4.4 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异的成因第65-69页
        4.4.1 政策与城市规划第65-66页
        4.4.2 人群选择第66-68页
        4.4.3 其他因素第68-69页
第五章 综合评价与建议第69-78页
    5.1 人群对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评价第69-74页
        5.1.1 住房情况及评价第69-71页
        5.1.2 小区环境的综合评价第71-73页
        5.1.3 各类型人群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及评价第73-74页
    5.2 发现问题第74-76页
        5.2.1 教育迁入带动发展所引发的问题第74-75页
        5.2.2 回迁带来的问题第75-76页
        5.2.3 流动带来的问题第76页
    5.3 建议第76-7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附录1第83-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色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黑河流域水环境因子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