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理论解析 | 第13-16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 (一)非公有制企业 | 第13页 |
|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 第13页 |
|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 | 第13-14页 |
|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 | 第14-16页 |
| (一)党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 | 第14页 |
|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党的关系 | 第14-15页 |
|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非公有制企业的关系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认识历程 | 第16-25页 |
| 一、初步探索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1992年) | 第16-19页 |
| 二、认识形成时期(1992年—2002年) | 第19-20页 |
| 三、认识深化时期(2002年至今) | 第20-25页 |
| 第三章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表现 | 第25-33页 |
| 一、政治功能 | 第25-29页 |
| (一)党组织建设功能 | 第25-27页 |
| (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 | 第27-28页 |
| (三)党的统战工作功能 | 第28-29页 |
| 二、经济功能 | 第29-30页 |
| (一)引导企业制定目标 | 第29-30页 |
| (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 第30页 |
| 三、文化功能 | 第30-32页 |
| (一)主导培育企业文化精神 | 第30-31页 |
| (二)塑造企业形象 | 第31页 |
| (三)监督企业民主管理 | 第31-32页 |
| 四、社会功能 | 第32-33页 |
| (一)引导企业发挥公益性作用 | 第32页 |
| (二)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困难及原因 | 第33-41页 |
| 一、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困难 | 第34-36页 |
| (一)思想上重视不够 | 第34页 |
| (二)组织力量薄弱 | 第34-35页 |
| (三)工作机制不健全 | 第35页 |
| (四)制度和法规配套滞后 | 第35-36页 |
|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实现困难的原因 | 第36-41页 |
| (一)党的自身建设方面的原因 | 第36-38页 |
| (二)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 | 第38-39页 |
| (三)非公有制企业员工自身方面的原因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实现路径 | 第41-51页 |
| 一、培育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履行功能的意识 | 第41-42页 |
| (一)深刻认识培育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履行功能意识的重要意义 | 第41页 |
| (二)培育非公有制企业内部各方履行党组织功能意识 | 第41-42页 |
| 二、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 | 第42-47页 |
| (一)加大法律保障力度 | 第42页 |
| (二)科学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制度 | 第42-44页 |
| (三)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要与企业自身建设相结合 | 第44-46页 |
| (四)实现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 第46-47页 |
| 三、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体系 | 第47-51页 |
| (一)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激励机制 | 第47-48页 |
| (二)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保障机制 | 第48-49页 |
| (三)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 (四)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考评机制 | 第50页 |
| (五)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功能反馈机制 | 第50-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