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城市经济论文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形成机制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引言第14-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7页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第17-21页
        1.2.1 研究范围界定第17-18页
        1.2.2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2.3 研究内容第19-21页
    1.3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局限第21-24页
        1.3.1 研究方法第21页
        1.3.2 可能的创新点第21-22页
        1.3.3 研究局限第22-24页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第24-50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24-38页
        2.1.1 产业集群理论第24-26页
        2.1.2 产业区理论第26-28页
        2.1.3 创新系统理论第28-35页
        2.1.4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第35-37页
        2.1.5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37-38页
        2.1.6 耦合协调理论第38页
    2.2 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第38-41页
        2.2.1 创新集群的研究第39-40页
        2.2.2 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第40-41页
    2.3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第41-48页
        2.3.1 空间机制理论第41-42页
        2.3.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第42-43页
        2.3.3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研究第43-44页
        2.3.4 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协同的研究第44-48页
        2.3.5 新型城镇化与技术进步的关系研究第48页
    2.4 研究述评第48-50页
3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浙江案例第50-74页
    3.1 产业集群创新第50-59页
        3.1.1 度量指标选择第50-52页
        3.1.2 产业集群创新水平及空间特征第52-55页
        3.1.3 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演化分析第55-58页
        3.1.4 产业集群创新的主要结论与启示第58-59页
    3.2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测度第59-63页
        3.2.1 测度方法第59-62页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62-63页
    3.3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特征分析第63-68页
        3.3.1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格局第63-66页
        3.3.2 耦合协调度的空间聚类特征和演化第66页
        3.3.3 趋势面分析第66-67页
        3.3.4 热点区演化分析第67-68页
    3.4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驱动力分析第68-71页
        3.4.1 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力模型构建第68-69页
        3.4.2 耦合协调度驱动力的实证分析第69-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4页
4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形成机制分析第74-90页
    4.1 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第74-76页
    4.2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形成机制分析:产业因素第76-81页
        4.2.1 产业关联第76-78页
        4.2.2 要素配置第78-79页
        4.2.3 知识外溢第79-81页
    4.3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形成机制分析:社会因素第81-83页
        4.3.1 政府管制第81-82页
        4.3.2 互联网技术第82-83页
    4.4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形成机制分析:空间因素第83-86页
        4.4.1 城市通达性第83-84页
        4.4.2 城际间互动第84-86页
    4.5 本章小结第86-90页
5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形成机制的假设检验第90-108页
    5.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取第90-92页
        5.1.1 研究方法第90-91页
        5.1.2 模型选取第91-92页
    5.2 变量选取与说明第92-98页
        5.2.1 被解释变量第92-93页
        5.2.2 解释变量第93-97页
        5.2.3 控制变量第97-98页
    5.3 数据来源与选择第98-99页
    5.4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形成机制检验结果第99-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6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结构效应第108-122页
    6.1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边界拓展第108-116页
        6.1.1 硅谷的空间边界拓展第108-113页
        6.1.2 中关村空间边界拓展第113-116页
    6.2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第116-119页
        6.2.1 产业空间结构第116-117页
        6.2.2 城市居住空间第117-118页
        6.2.3 城市交通布局第118-119页
    6.3 本章小结第119-122页
7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扩散效应第122-132页
    7.1 空间扩散效应的产生第122-123页
    7.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123-124页
        7.2.1 研究方法第123页
        7.2.2 数据来源与选择第123-124页
    7.3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异格局第124-125页
    7.4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相关性及其稳定性第125-128页
        7.4.1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相关性第125-126页
        7.4.2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属性及其稳定性第126-128页
    7.5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扩散效应第128-130页
        7.5.1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扩散效应分析第128页
        7.5.2 产业集群创新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空间扩散效应检验第128-130页
    7.6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8 结论与政策启示第132-138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32-134页
    8.2 相关政策启示第134-137页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37-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2页
附录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第156-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旋转角加速度传感器的电力拖动系统扭振检测及电机扭振抑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The Analysis of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rade between China,India and Af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