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1页 |
1 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现状 | 第10-11页 |
2 志贺菌的毒力表现受温度调控 | 第11页 |
3 志贺菌毒性表达的调控机制 | 第11-13页 |
4 温度压力对毒性调控的影响 | 第13-14页 |
5 膜囊泡的研究概况 | 第14-18页 |
5.1 膜囊泡的结构 | 第14页 |
5.2 膜囊泡与其它分泌微粒的比较 | 第14-15页 |
5.3 膜囊泡的生物起源 | 第15-16页 |
5.4 膜囊泡对内含物的选择性 | 第16页 |
5.5 膜囊泡的功能 | 第16-17页 |
5.6 膜囊泡的应用 | 第17-18页 |
6 蛋白质组学 | 第18-20页 |
7 总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1.1 菌株 | 第21页 |
1.2 细胞系 | 第21页 |
1.3 试剂耗材 | 第21-22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1.5 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 | 第2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2.1 四种组份膜囊泡样品的制备 | 第23-25页 |
2.2 四种组份膜囊泡样品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25-28页 |
2.3 膜囊泡在志贺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42页 |
1 四种组份膜囊泡样品的制备 | 第30-33页 |
1.1 福氏志贺菌2α 301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30-32页 |
1.2 膜囊泡纯化样品的电镜成像 | 第32-33页 |
2 四种组份膜囊泡样品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3-39页 |
2.1 膜囊泡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3页 |
2.2 膜囊泡蛋白质组的鉴定和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33-39页 |
3 膜囊泡在志贺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探究 | 第39-41页 |
4 膜囊泡参与毒性调控的机制分析 | 第41-42页 |
总结讨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发表文章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93页 |
附图一: WTSF-37-OMV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 | 第50-51页 |
附图二: WTSF-30-OMV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 | 第51-52页 |
附图三: △VPSF-30-OMV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 | 第52-53页 |
附图四: △VPSF-37-OMV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 | 第53-54页 |
附表一: 膜囊泡蛋白质组鉴定列表 | 第54-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