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一、绪论第9-18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1.论文选题的背景第9-10页
        2.论文选题的意义第10-11页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2.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三)选题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16-18页
        1.论文的创新点第16-17页
        2.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7-18页
二、城市棕色地块的概念及主要特征第18-21页
    (一)城市棕色地块的概念第18-19页
    (二)棕色地块的主要特征第19-21页
        1.污染隐蔽性更强第19页
        2.危害产生的延滞性第19-20页
        3.污染累积的风险性大第20页
        4.具有可再利用的价值第20-21页
三、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现状第21-24页
    (一)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概况第21-22页
    (二)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现状分析第22-24页
        1.技术困境第22页
        2.管理问题第22-23页
        3.资金问题第23-24页
四、重庆市棕色地块治理的实践第24-26页
    (一)重庆市城市棕色地块治理与再利用的法律框架第24页
    (二)法律责任制度第24页
    (三)资金投入机制第24-25页
    (四)严格的监管体系第25-26页
五、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制度省察第26-36页
    (一)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立法状况及存在的不足第26-31页
        1.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立法概况第26-29页
        2.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立法中的不足第29-31页
    (二) 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的具体制度设计及存在的缺陷第31-36页
        1.调查评估制度不完备第31-32页
        2.责任划分不明确,责任归属制度虚置第32-33页
        3.城市棕色地块治理基金制度欠缺,缺乏其他资金支持机制第33-34页
        4.土壤修复市场未打开,缺乏跟踪评价机制第34-36页
六、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制度建设的域外法考察——以美国为例第36-41页
    (一) 美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的法律制度第36-38页
        1.信息管理制度第36-37页
        2.资金保障机制第37-38页
        3.法律责任制度第38页
    (二)美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借鉴第38-41页
        1.建立城市棕色地块治理专门性立法第38页
        2. 建立严格的城市棕色地块治理责任制度第38-39页
        3.建立棕地治理基金制度,综合利用治理手段第39页
        4. 建立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数据库,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第39-40页
        5. 注重全过程控制,建立跟踪评价机制,保证治理效果的可持续。第40-41页
七、完善我国城市棕色地块治理法律制度的构想第41-53页
    (一)完善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的立法建议第41-42页
        1.加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棕色地块治理专门立法第41页
        2.建立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第41-42页
    (二)调查评估制度第42-45页
        1.调查与档案制度第43-44页
        2.风险评估制度第44-45页
        3.城市棕色地块等级划分制度第45页
    (三)责任归属制度第45-47页
        1.严格责任主体的确定第45-46页
        2.明确责任归责原则第46-47页
        3.扩大责任承担范围第47页
    (四)棕色地块治理资金支持机制第47-50页
        1.建立城市棕色地块治理基金制度第48-49页
        2.引入其他资金支持机制第49-50页
    (五)跟踪评价机制第50-53页
        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体系第51页
        2.评价时间上体现全过程控制第51页
        3.据评价结果“对症下药”第51-53页
注释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论著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企业环境责任研究
下一篇:1947年国共两党对武汉学生运动领导权的博弈--以武汉大学“六一惨案”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