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一、现实背景 | 第16-18页 |
二、理论背景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研究进展与述评 | 第21-33页 |
一、旅游地空间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二、流动空间及旅游地流动空间研究进展 | 第26-30页 |
三、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研究进展 | 第30页 |
四、研究述评与本文思路 | 第30-33页 |
第四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33-34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33-34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34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理论探讨 | 第37-52页 |
第一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理论基础 | 第37-44页 |
一、流动空间理论的产生 | 第37-40页 |
二、旅游地流动空间理论的发展 | 第40-43页 |
三、新经济时代的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理论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理论研究的相关概念与分析框架 | 第44-50页 |
一、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 | 第44-46页 |
二、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要素 | 第46-48页 |
三、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形态 | 第48-49页 |
四、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动力机制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试论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的要素构成 | 第52-83页 |
第一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的节点再认识——基于乡村旅游创新实践的考察 | 第52-62页 |
一、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节点类型及其空间内涵 | 第52-59页 |
二、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节点特征的分析与比较 | 第59-62页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的流与网络新说 | 第62-72页 |
一、流与网络作为流动空间整体要素的辨析 | 第62-64页 |
二、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的流及其空间意义 | 第64-66页 |
三、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的实体性与虚拟性网络构成表现 | 第66-72页 |
第三节 论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的支配性空间与生产 | 第72-81页 |
一、乡村旅游地新功能空间与生产 | 第73-76页 |
二、乡村旅游地新农人精英空间与生产 | 第76-8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巢状网络化”新形态初探 | 第83-114页 |
第一节 流动空间中乡村旅游地巢状市场属性与运行——基于新农人视角 | 第83-101页 |
一、巢状市场的理论回顾 | 第83-85页 |
二、乡村旅游地的巢状市场属性分析 | 第85-86页 |
三、新农人支配的流动空间中乡村旅游地巢状市场运行研究与实证 | 第86-99页 |
四、乡村旅游地巢状市场与流动空间的互动逻辑:渗透、交替和共生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巢状市场的空间集聚与扩散发展 | 第101-108页 |
一、乡村旅游地巢状市场的空间集聚发展 | 第101-102页 |
二、乡村旅游地巢状市场的空间扩散发展 | 第102-103页 |
三、乡村旅游地巢状市场空间集聚与扩散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杭州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例 | 第103-108页 |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的“巢状网络化”形态与特征 | 第108-112页 |
一、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的“巢状网络化”形态描述 | 第108-110页 |
二、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的“巢状网络化”形态特征分析 | 第110-112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五章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形成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探索 | 第114-146页 |
第一节 空间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解析 | 第116-129页 |
一、传统影响因素 | 第116-122页 |
二、信息时代影响因素 | 第122-129页 |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 | 第129-140页 |
一、变量定义和数据来源 | 第129-132页 |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设定 | 第132-133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133-140页 |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形成的动力机制构建 | 第140-145页 |
一、源动力:主客之间的创造与共享 | 第141-142页 |
二、互动力:新旧因素的渗透与融合 | 第142-144页 |
三、中介力:流与网络的流动与连接 | 第144-14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六章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效应及其政策响应研究 | 第146-163页 |
第一节 乡村旅游地流动空间效应分析 | 第146-153页 |
一、流动空间对乡村旅游地物质空间的效应 | 第146-147页 |
二、流动空间对乡村旅游地文化空间的效应 | 第147-150页 |
三、流动空间对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的效应 | 第150-153页 |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政策响应 | 第153-161页 |
一、城乡共生:协调城乡等级格局和巢状网络化体系两条主线 | 第153-154页 |
二、主客共享:实现乡村全域旅游和“多规合一”的统筹发展 | 第154-156页 |
三、时空共筑:构建城乡间多维立体化的物质网络和虚拟网络 | 第156-158页 |
四、多元共存:激发乡村行动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融合创新 | 第158-160页 |
五、精英共治:推动乡村旅游地从社区参与到社区营造的转变 | 第160-16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63-167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163-165页 |
第二节 创新之处 | 第165-166页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88页 |
附录 | 第188-197页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7-198页 |
致谢 | 第198-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