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库车坳陷致密储层岩石物理相测井定量表征方法及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第9-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9页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第14-15页
        1.1.1 课题来源第14页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1 致密砂岩气研究现状第15页
        1.2.2 岩石物理相的内涵与外延第15-17页
        1.2.3 岩石物理相划分方法第17-20页
        1.2.4 岩石物理相主要应用第20-22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2-25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1.4.3 关键技术第24-25页
    1.5 工作量第25-27页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第27-29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9-42页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第29-33页
        2.1.1 研究区位置第29-30页
        2.1.2 构造演化特征第30-33页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第33-36页
    2.3 研究区沉积特征第36-39页
        2.3.1 层序地层特征第36-38页
        2.3.2 沉积体系特征第38-39页
    2.4 石油地质特征第39-42页
        2.4.1 生储盖组合特征第39-40页
        2.4.2 油气运移特征第40-41页
        2.4.3 圈闭和保存特征第41-42页
第3章 岩石物理相的控制因素及其表征方法第42-47页
    3.1 岩石物理相控制因素第42-45页
        3.1.1 沉积微相和岩性岩相第43页
        3.1.2 成岩相第43-44页
        3.1.3 裂缝相第44-45页
        3.1.4 孔隙结构相第45页
    3.2 岩石物理相表征方法第45-47页
        3.2.1 地质资料表征第45-46页
        3.2.2 地球物理资料表征第46-47页
第4章 岩性岩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第47-61页
    4.1 储层岩性岩相的分类体系第47-56页
        4.1.1 储层沉积微相特征第48-50页
        4.1.2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50-51页
        4.1.3 储层岩性岩相分类命名第51-56页
    4.2 岩性岩相的测井表征方法第56-61页
        4.2.1 沉积微相的测井识别第56-57页
        4.2.2 粒度中值、成分成熟度指数的测井计算第57-59页
        4.2.3 单井岩性岩相测井识别第59-61页
第5章 成岩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第61-80页
    5.1 成岩相研究内容、控制因素与分类命名体系第61-64页
    5.2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和成岩矿物组合特征第64-68页
        5.2.1 压实作用第64页
        5.2.2 胶结作用第64-67页
        5.2.3 溶蚀作用第67页
        5.2.4 破裂作用第67-68页
    5.3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特征第68-69页
    5.4 储层成岩相划分第69-73页
        5.4.1 压实致密相第70页
        5.4.2 伊蒙混层充填相第70-71页
        5.4.3 碳酸盐胶结相第71-72页
        5.4.4 不稳定组分溶蚀相第72-73页
        5.4.5 成岩微裂缝相第73页
    5.5 储层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第73-76页
    5.6 单井成岩相测井识别第76-80页
第6章 裂缝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第80-99页
    6.1 裂缝发育影响因素第80-82页
        6.1.1 构造应力场第81页
        6.1.2 岩性岩相第81-82页
        6.1.3 非均质性和流体压力第82页
    6.2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分类方案第82-86页
        6.2.1 露头及岩心观察第82-83页
        6.2.2 测井解释分类第83-84页
        6.2.3 储层裂缝相综合分类命名第84-86页
    6.3 裂缝相测井识别评价方法第86-97页
        6.3.1 岩性测井第87-88页
        6.3.2 孔隙度测井第88-90页
        6.3.3 电阻率测井第90页
        6.3.4 声波全波列测井第90-93页
        6.3.5 地层倾角测井第93-94页
        6.3.6 成像测井第94-97页
    6.4 裂缝相综合测井识别与划分第97-99页
第7章 孔隙结构相的地质分类、表征参数及其测井识别方法第99-117页
    7.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第99-109页
        7.1.1 孔隙、喉道以及孔喉组合特征第99-104页
        7.1.2 孔隙结构分类第104-109页
    7.2 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孔隙结构影响第109-111页
    7.3 储层孔隙结构相测井识别第111-117页
        7.3.1 孔隙结构相表征参数提取及测井表征方法第111-112页
        7.3.2 孔隙结构相测井表征方法建立第112-115页
        7.3.3 单井孔隙结构相测井评价第115-117页
第8章 岩石物理相分类命名、定量表征及其对储层有效性控制第117-134页
    8.1 岩石物理相分类命名方案第117-118页
    8.2 岩石物理相对储层物性及产能的控制第118-125页
        8.2.1 岩性岩相对储层质量控制第119-122页
        8.2.2 成岩相对储层质量控制第122-123页
        8.2.3 裂缝相对储层产能控制第123-125页
        8.2.4 孔隙结构相对储层质量控制第125页
    8.3 岩石物理相定量表征方法第125-129页
    8.4 岩石物理相聚类分析第129-131页
    8.5 岩石物理相对储层有效性控制第131-134页
第9章 基于岩石物理相的优质储层预测第134-142页
    9.1 各单井纵向上岩石物理相分布规律第134-137页
    9.2 岩石物理相横向剖面对比分析第137-139页
    9.3 岩石物理相平面分布规律第139-142页
第10章 结论第142-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66页
致谢第166-16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69-174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纸浆模塑成型工艺及模具结构优化设计
下一篇:无机纳米SiO2填充PLA/PBAT复合体系的制备及流变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