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1.2.1 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复合地基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循环荷载下阶梯形变截面桩与圆柱形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 | 第21-37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模型试验简介 | 第21-23页 |
2.2.1 试验场地 | 第21页 |
2.2.2 基坑填土 | 第21页 |
2.2.3 试验模型桩设置 | 第21-22页 |
2.2.4 测试元件埋设 | 第22-23页 |
2.3 模型试验 | 第23-25页 |
2.3.1 复合地基的静载试验 | 第23-24页 |
2.3.2 复合地基的循环荷载试验 | 第24-25页 |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5-36页 |
2.4.1 永久沉降对比分析 | 第25-29页 |
2.4.2 桩-土应力比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2.4.3 桩身轴力分布规律对比分析 | 第30-32页 |
2.4.4 桩侧摩阻力分布规律对比分析 | 第32-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 | 第37-53页 |
3.1 FLAC_(3D)概述 | 第37-40页 |
3.1.1 基本介绍 | 第37页 |
3.1.2 FLAC_(3D)的特点 | 第37页 |
3.1.3 FLAC_(3D)的优缺点 | 第37-38页 |
3.1.4 FLAC_(3D)分析计算步骤 | 第38-40页 |
3.2 FLAC_(3D)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 | 第40-45页 |
3.2.1 动力时间步 | 第40-41页 |
3.2.2 动力荷载的类型与施加方法 | 第41页 |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1-43页 |
3.2.4 力学阻尼 | 第43-45页 |
3.3 计算模型 | 第45-48页 |
3.3.1 创建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 | 第45-46页 |
3.3.2 基本模型及参数 | 第46-47页 |
3.3.3 循环荷载施加前的初始应力 | 第47-48页 |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3.4.1 永久沉降的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3.4.2 复合地基应力场分析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68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桩的几何尺寸及土体参数 | 第53页 |
4.2.1 桩的几何尺寸 | 第53页 |
4.2.2 土体参数 | 第53页 |
4.3 垫层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 | 第53-58页 |
4.3.1 垫层厚度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2 垫层厚度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3 垫层模量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4 垫层模量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土体模量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 | 第58-61页 |
4.4.1 土体模量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2 土体模量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60-61页 |
4.5 循环荷载比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 | 第61-63页 |
4.5.1 循环荷载比对阶梯形变截面群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2 循环荷载比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62-63页 |
4.6 桩的长径比对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 | 第63-66页 |
4.6.1 桩的长径比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 | 第63-65页 |
4.6.2 桩的长径比对阶梯形变截面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