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CW) | 第11-13页 |
1.1.1 人工湿地的组成、分类和应用 | 第11页 |
1.1.2 人工湿地的除氮途径 | 第11-13页 |
1.2 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 第13-14页 |
1.2.1 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及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2 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3 氨氧化作用和亚硝酸还原作用 | 第14页 |
1.3 影响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环境因素 | 第14-16页 |
1.3.1 温度 | 第14-15页 |
1.3.2 pH值 | 第15页 |
1.3.3 O_2 | 第15页 |
1.3.4 有机质 | 第15-16页 |
1.3.5 NH_4~+和NO_3~-含量 | 第16页 |
1.4 人工湿地水文条件和植物对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1 人工湿地水文条件对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2 人工湿地中植物对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17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5.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5.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5.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1页 |
2.2 实验设计及采样时间 | 第21页 |
2.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第21页 |
2.4 上覆水和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测定方法 | 第21-23页 |
2.4.1 上覆水物理性质分析 | 第21页 |
2.4.2 沉积物基本化学性质分析 | 第21-23页 |
2.5 沉积物硝化和反硝化速率测定 | 第23页 |
2.5.1 沉积物潜在硝化速率测定 | 第23页 |
2.5.2 沉积物潜在反硝化速率测定 | 第23页 |
2.6 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测定 | 第23-24页 |
2.6.1 沉积物总DNA提取 | 第23页 |
2.6.2 沉积物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测定 | 第23-24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水文和植物对上覆水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5-33页 |
3.1 水力负荷对上覆水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水深对上覆水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6-30页 |
3.3 植物对上覆水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0页 |
3.4 上覆水和沉积物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 第30-31页 |
3.5 讨论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水文和植物对沉积物中硝化和反硝化速率的影响 | 第33-38页 |
4.1 水力负荷对PNR和PDR的影响 | 第33-34页 |
4.2 水深对PNR和PDR的影响 | 第34页 |
4.3 植物对PNR和PDR的影响 | 第34-35页 |
4.4 环境条件与PNR和PDR的关系 | 第35页 |
4.5 讨论 | 第35-36页 |
4.5.1 对沉积物PNR的影响 | 第35-36页 |
4.5.2 对沉积物PDR的影响 | 第3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水文和植物对沉积物中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38-45页 |
5.1 水力负荷对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5.2 水深对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5.3 植物对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5.4 环境条件与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的关系 | 第42页 |
5.5 讨论 | 第42-44页 |
5.5.1 对沉积物氨氧化细菌和古菌丰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5.5.2 对沉积物nirS和nirK基因丰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六章 硝化和反硝化潜势与功能基因丰度的关系 | 第45-47页 |
6.1 硝化和反硝化潜势与功能基因丰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页 |
6.2 讨论 | 第45-4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