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0.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0.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0.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0.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 0.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0.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0.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0.4.1 文本的创新点 | 第16页 | 
| 0.4.2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1.1 预算约束理论 | 第17-18页 | 
| 1.2 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 1.3 全口径预算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 2 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要求 | 第20-26页 | 
| 2.1 举债规模受到限制 | 第20-21页 | 
| 2.2 预算管理受到控制 | 第21-22页 | 
| 2.3 资金用途更加明确 | 第22-23页 | 
| 2.4 举债、偿债方式更加科学 | 第23-24页 | 
| 2.5 配套制度进一步加强 | 第24-26页 | 
| 3 新《预算法》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第26-34页 | 
|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现状 | 第26-29页 | 
| 3.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 3.1.2 我国现行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 | 第27-29页 | 
|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问题 | 第29-34页 | 
| 3.2.1 债务规模受限,但总量依然巨大 | 第30页 | 
| 3.2.2 或有债务比重大、转化率高 | 第30-31页 | 
| 3.2.3 地方融资平台发展不科学 | 第31-32页 | 
| 3.2.4 债务监管职责不明确 | 第32-34页 | 
| 4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 4.1 地方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不统一 | 第34-37页 | 
| 4.2 法律法规与行政监管机制不完善 | 第37-38页 | 
| 4.3 政府的债务管理模式严重滞后 | 第38-41页 | 
| 5 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对策选择 | 第41-47页 | 
| 5.1 明确收支责任,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41-42页 | 
| 5.2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机制 | 第42-43页 | 
| 5.3 编制独立的地方债务预算 | 第43-45页 | 
| 5.4 进一步开展地方债务置换工作 | 第45-46页 | 
| 5.5 推进“阳光债务”工程 | 第46-47页 |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