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养老研究 | 第11-12页 |
(二) 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现状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二) 参与式观察法 | 第13-14页 |
(三) 访谈法 | 第14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一) 社区养老 | 第14-15页 |
(二) 日间照料 | 第15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15页 |
(二)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15-17页 |
第二章 T市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发展模式分析 | 第17-21页 |
一、社区自主管理的发展模式 | 第17-18页 |
(一) 社区自主管理模式介绍 | 第17页 |
(二) T市F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现状 | 第17-18页 |
二、引进社会组织管理的发展模式 | 第18-19页 |
(一) 引进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介绍 | 第18页 |
(二) T市N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现状 | 第18-19页 |
三、社会企业管理的发展模式 | 第19-21页 |
(一) 社会企业管理模式介绍 | 第19-20页 |
(二) T市B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现状 | 第20-21页 |
第三章 T市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发展模式特点 | 第21-35页 |
一、社区自主管理模式的特点 | 第21-25页 |
(一) 优点 | 第21-23页 |
1. 服务对象认可度高 | 第21页 |
2. 服务对象覆盖面广 | 第21-22页 |
3. 充分利用志愿者资源 | 第22页 |
4. 活动开展获得多方支持 | 第22-23页 |
(二) 缺点 | 第23-25页 |
1. 服务人员专业素养低 | 第23-24页 |
2. 日间照料发展动力不足 | 第24页 |
3. 服务内容缺乏创新 | 第24-25页 |
4. 形式化色彩浓厚 | 第25页 |
二、引进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特点 | 第25-31页 |
(一) 优点 | 第25-28页 |
1. 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 第25-26页 |
2. 提供专业化服务 | 第26-27页 |
3. 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 第27-28页 |
(二) 缺点 | 第28-31页 |
1. 资金缺乏 | 第28-29页 |
2. 资源链接能力不足 | 第29页 |
3. 缺乏服务对象信任 | 第29-30页 |
4. 员工流动性大 | 第30-31页 |
三、社会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 第31-35页 |
(一) 优点 | 第31-32页 |
1. 满足服务对象高档次和高质量的服务需求 | 第31-32页 |
2. 对政府的资金依赖性小 | 第32页 |
(二) 缺点 | 第32-35页 |
1. 养老服务经验缺乏 | 第32-33页 |
2. 服务对象范围较窄 | 第33页 |
3. 社会认可度低 | 第33-35页 |
第四章 T市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三种发展模式的比较与适用性论证 | 第35-45页 |
一、差异性 | 第35-38页 |
(一) 服务提供主体角色扮演不同 | 第35-36页 |
(二) 服务提供内容不同 | 第36-37页 |
(三) 服务对象范围不同 | 第37-38页 |
二、共同性 | 第38-41页 |
(一) 养老服务政策环境好 | 第38-39页 |
(二) 发展前景广阔 | 第39页 |
(三) 专业人才紧缺 | 第39-40页 |
(四) 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40页 |
(五) 监管制度存在缺陷 | 第40-41页 |
三、T市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模式的适用性论证 | 第41-45页 |
(一) 农村社区:发展社区自主管理的日间照料模式 | 第41-42页 |
1. 老年人需求层次低 | 第41页 |
2. 社区认可度高 | 第41-42页 |
(二) 城市普通社区:发展引进社会组织管理的日间照料模式 | 第42-43页 |
1. 老年人追求多样化服务 | 第42页 |
2. 社会组织专业水平高 | 第42-43页 |
(三) 城市高档社区:发展社会企业管理的日间照料模式 | 第43-45页 |
1. 老年人追求优质服务 | 第43页 |
2. 社会企业经济实力强 | 第43-45页 |
第五章 T市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发展对策 | 第45-53页 |
一、T市日间照料中心发展模式的共性对策 | 第45-49页 |
(一) 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 第45-47页 |
1. 促进多元主体参与 | 第45页 |
2. 加强人才吸引及培训 | 第45-46页 |
3. 注重评估考核制度的社会参与 | 第46-47页 |
(二) 服务提供主体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 第47-48页 |
1. 增加个性化服务 | 第47页 |
2. 注重服务成效评估 | 第47-48页 |
(三) 提高居民养老福利意识 | 第48-49页 |
1. 转变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 | 第48-49页 |
2. 提高子女的赡养意识 | 第49页 |
二、T市日间照料中心三种发展模式的针对性对策 | 第49-53页 |
(一) 社区自主管理模式的建议性对策 | 第49-50页 |
1. 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 | 第49-50页 |
2. 注重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 第50页 |
(二) 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建议性对策 | 第50-51页 |
1. 提高资源链接能力 | 第50页 |
2. 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 | 第50-51页 |
(三) 社会企业管理模式的建议性对策 | 第51-53页 |
1. 丰富养老服务经验 | 第51页 |
2. 提高社会认可度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思考与总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一 访谈大纲 | 第58-60页 |
附录二 主要访谈记录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