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言 | 第8-9页 |
一、公共地役权的基本属性 | 第9-12页 |
(一) 公共地役权的概念与性质 | 第9-10页 |
1、公共地役权的概念 | 第9页 |
2、公共地役权的性质 | 第9-10页 |
(二) 我国公共地役权制度立法现状 | 第10-12页 |
二、我国街区制建设对业主物权的冲击及现有法律解决路径之困境 | 第12-16页 |
(一) 我国街区制建设对业主物权之冲击 | 第12页 |
(二) 《物权法》对我国街区制建设可能提供的法律路径 | 第12-13页 |
1、征收 | 第12-13页 |
2、相邻关系、地役权制度 | 第13页 |
(三) 现有法律路径的困境分析 | 第13-16页 |
1、法律层面困境 | 第14-15页 |
2、实施层面困境 | 第15-16页 |
三、公共地役权作为我国街区制建设物权法解决路径之优势分析 | 第16-19页 |
(一) 法理优势 | 第16-17页 |
1、平衡公私权益,符合"比例原则" | 第16页 |
2、协商为主,符合"自愿原则" | 第16-17页 |
3、业主保有"剩余财产权利",符合"诚实信用原则" | 第17页 |
(二) 实施优势 | 第17-19页 |
1、减少实施成本 | 第17-18页 |
2、缓解实施阻力 | 第18-19页 |
四、公共地役权在我国街区制建设中的具体构建 | 第19-30页 |
(一) 我国公共地役权制度的整体构建 | 第19-24页 |
1、域外公共地役权制度的比较及借鉴 | 第19-22页 |
2、关于我国公共地役权制度构建的几点考虑 | 第22-24页 |
(二) 街区制建设中公共地役权制度的具体构建 | 第24-30页 |
1、适用范围与权利边界 | 第25页 |
2、设立规则 | 第25-26页 |
3、转让与终止 | 第26-28页 |
4、补偿与救济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