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沦陷区城市小说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第一章 东北沦陷区城市小说的概观 | 第18-30页 |
一、东北沦陷区城市小说的发展背景 | 第18-22页 |
(一)东北城市的近代化与城市化发展 | 第18-19页 |
(二)外部文学环境因素的推动 | 第19-20页 |
(三)内部历史文化的积淀 | 第20-22页 |
二、东北沦陷区城市小说的基本主题 | 第22-26页 |
(二)对底层艰辛的揭示 | 第23-25页 |
(三)对城乡冲突的反映 | 第25-26页 |
三、东北沦陷区城市小说的艺术特征 | 第26-30页 |
(一)叙事视角的多元 | 第26-27页 |
(二)白描手法的勾勒 | 第27-28页 |
(三)巧妙意象的营造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城市之子的人生与人性 | 第30-40页 |
一、失序变异中的城市之子 | 第30-33页 |
(一)希冀与失望的外来者 | 第30-31页 |
(二)“善恶”交织中的女性 | 第31-32页 |
(三)颓废与迷茫的知识分子 | 第32-33页 |
二、殖民视域中的生存百态 | 第33-36页 |
(一)“颠沛流离”的困窘 | 第34页 |
(二)“物欲横流”的沉沦 | 第34-35页 |
(三)“浑浑噩噩”的生死 | 第35-36页 |
三、异质空间中人性价值观念的嬗变 | 第36-40页 |
(一)困境中的精神危机 | 第36-37页 |
(二)固有人格的坚守 | 第37-38页 |
(三)人性退却后的救赎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城市小说中的空间书写 | 第40-49页 |
一、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呈现 | 第40-43页 |
(一)殖民语境下的公共空间 | 第40-41页 |
(二)与乡村交融下的公共空间 | 第41-42页 |
(三)公共空间的整体特征 | 第42-43页 |
二、私人空间的描摹与展示 | 第43-46页 |
(一)殖民视角下的私人空间 | 第43-44页 |
(二)私人空间中家居场景展示 | 第44-45页 |
(三)私人空间的象征性 | 第45-46页 |
三、具象空间的变迁 | 第46-49页 |
(一)集体空间的缩小 | 第46-47页 |
(二)文化空间的扩张 | 第47页 |
(三)信仰空间的建立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5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