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1.1.1 基本微波传输线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2 微波过渡电路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1.3 微波无源器件建模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4页 |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微波过渡结构及无源器件建模 | 第16-37页 |
2.1 基本微波传输线 | 第16-22页 |
2.1.1 平面传输线 | 第16-18页 |
2.1.1.1 微带线 | 第16-17页 |
2.1.1.2 带状线 | 第17-18页 |
2.1.2 非平面传输线 | 第18-21页 |
2.1.2.1 矩形波导 | 第18-19页 |
2.1.2.2 波导悬置线 | 第19-21页 |
2.1.3 介质集成悬置线 | 第21-22页 |
2.2 微波过渡电路 | 第22-31页 |
2.2.1 常用的微波过渡电路 | 第22-28页 |
2.2.1.1 微带-波导过渡电路 | 第23-25页 |
2.2.1.2 微带-带线过渡电路 | 第25-26页 |
2.2.1.3 微带-同轴线过渡电路 | 第26-27页 |
2.2.1.4 CPW-微带线过渡电路 | 第27-28页 |
2.2.2 悬置线过渡结构 | 第28-31页 |
2.2.2.1 悬置线-微带线过渡电路 | 第28-30页 |
2.2.2.2 悬置线-波导过渡电路 | 第30-31页 |
2.3 无源器件电感建模 | 第31-35页 |
2.3.1 电感的等效电路模型 | 第31-33页 |
2.3.1.1 单 π 模型 | 第31页 |
2.3.1.2 双 π 模型 | 第31-32页 |
2.3.1.3 T模型 | 第32-33页 |
2.3.2 平面集成电感感值的算法 | 第33-35页 |
2.3.2.1 Green House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2.3.2.2 改进的Wheeler公式 | 第34页 |
2.3.2.3 电流近似公式 | 第34-35页 |
2.3.2.4 多项式数值拟合公式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基于介质集成悬置线的微波过渡电路 | 第37-49页 |
3.1 介质集成悬置线-共面波导的过渡电路设计 | 第38-42页 |
3.2 2mm空气腔的介质集成悬置线-微带线的过渡电路设计 | 第42-44页 |
3.3 2mm空气腔介质集成悬置线-CBCPW的过渡电路设计 | 第44-46页 |
3.4 0.6 mm空气腔的介质集成悬置线-CBCPW的过渡电路设计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介质集成悬置线的电感建模 | 第49-64页 |
4.1 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 | 第49-50页 |
4.2 介质挖除的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 | 第50-52页 |
4.3 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的参数提取方法 | 第52-54页 |
4.4 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建模 | 第54-56页 |
4.4.1 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的等效电路模型 | 第54-55页 |
4.4.2 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的经验表达式 | 第55-56页 |
4.5 实验和测试验证 | 第56-60页 |
4.5.1 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的参数提取 | 第56-57页 |
4.5.2 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的经验表达式 | 第57-59页 |
4.5.3 介质挖除的高Q值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 | 第59-60页 |
4.6 介质集成悬置线电感的设计准则 | 第60-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4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