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义务教育公平相关理论 | 第15-25页 |
2.1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 | 第15-19页 |
2.1.1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产生的背景 | 第15-16页 |
2.1.1.1 前人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5-16页 |
2.1.1.2 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 | 第16页 |
2.1.2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2.1 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 | 第16-17页 |
2.1.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1.3 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1.3.1 平等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 | 第18页 |
2.1.3.2 教育公平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18-19页 |
2.1.3.3 社会政治、经济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条件 | 第19页 |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思想 | 第19-24页 |
2.2.1 邓小平的教育公平观 | 第19-21页 |
2.2.1.1 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 第20页 |
2.2.1.2 教育公平法制化的实行 | 第20-21页 |
2.2.2 江泽民的教育公平观 | 第21-22页 |
2.2.2.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第21页 |
2.2.2.2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第21-22页 |
2.2.3 胡锦涛的教育公平观 | 第22-23页 |
2.2.3.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 第22页 |
2.2.3.2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第22-23页 |
2.2.4 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公平观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义务教育公平 | 第25-35页 |
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25-28页 |
3.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 第25-27页 |
3.1.1.1 小康社会的提出 | 第25-26页 |
3.1.1.2 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第26页 |
3.1.1.3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26-27页 |
3.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第27-28页 |
3.1.2.1 “全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 | 第27-28页 |
3.1.2.2 “建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 第28页 |
3.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义务教育公平的关系 | 第28-33页 |
3.2.1 义务教育公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28-31页 |
3.2.1.1 义务教育公平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第29页 |
3.2.1.2 义务教育公平促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 第29-30页 |
3.2.1.3 义务教育公平有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 | 第30页 |
3.2.1.4 义务教育公平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第30-31页 |
3.2.1.5 义务教育公平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 第31页 |
3.2.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 第31-33页 |
3.2.2.1 创新理念引领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 第31-32页 |
3.2.2.2 协调理念引领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 第32页 |
3.2.2.3 绿色理念引领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 第32-33页 |
3.2.2.4 开放理念引领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 第33页 |
3.2.2.5 共享理念引领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濮阳市义务教育公平现状与原因分析 | 第35-51页 |
4.1 濮阳市为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所采取的措施 | 第37-39页 |
4.1.1 注重义务教育硬件建设,缩小校际之间差距 | 第37页 |
4.1.2 改善乡镇农村薄弱中小学,缩小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差距 | 第37-38页 |
4.1.3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 第38-39页 |
4.2 濮阳市义务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 第39-46页 |
4.2.1 城乡之间义务教育不公平 | 第39-41页 |
4.2.1.1 办学硬件条件的差异 | 第39-40页 |
4.2.1.2 城乡师资队伍的差异 | 第40页 |
4.2.1.3 城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差异 | 第40-41页 |
4.2.2 校际之间义务教育不公平 | 第41-46页 |
4.2.2.1 县区、农村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 | 第42-43页 |
4.2.2.2 市区学校存在有偿补课、乱收费行为 | 第43-45页 |
4.2.2.3 民办学校发展状况的差异 | 第45-46页 |
4.3 影响濮阳市义务教育公平的原因分析 | 第46-49页 |
4.3.1 教育系统外部因素 | 第46-47页 |
4.3.1.1 当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46页 |
4.3.1.2 相关法律、政策制度不健全 | 第46-47页 |
4.3.2 教育系统内部因素 | 第47-49页 |
4.3.2.1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差异 | 第47-48页 |
4.3.2.2 教师素质的参差不齐 | 第48-49页 |
4.4 家长、学生观念性因素 | 第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推进濮阳市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途径 | 第51-63页 |
5.1 从政府层面 | 第51-55页 |
5.1.1 完善义务教育法规和制度体系 | 第51-52页 |
5.1.2 教育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 第52-53页 |
5.1.3 加强教育部门监督力度 | 第53页 |
5.1.4 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 | 第53-54页 |
5.1.5 合理规划中小学学校布局 | 第54页 |
5.1.6 推进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 | 第54-55页 |
5.2 从学校层面 | 第55-58页 |
5.2.1 转变办学理念 | 第55-56页 |
5.2.2 改善办学硬件条件 | 第56页 |
5.2.3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 第56-58页 |
5.3 从教师层面 | 第58-61页 |
5.3.1 提高教师待遇 | 第59页 |
5.3.2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 第59-60页 |
5.3.3 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 第60-61页 |
5.3.4 优化乡村教师资源配置 | 第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