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8页 |
0.1 硒的存在形态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0.2 硒的生理功能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第10-13页 |
0.3 富硒食品的概况和研究近况 | 第13页 |
0.4 花生的加工现状 | 第13-14页 |
0.5 叶蛋白概述 | 第14-17页 |
0.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一章 花生秧蛋白提取条件优化 | 第18-32页 |
1.1 实验目的 | 第18页 |
1.2 实验方案 | 第18页 |
1.3 实验材料、实验与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1.3.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1.3.2 实验试剂 | 第18-19页 |
1.3.3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19-22页 |
1.4.1 样品前处理 | 第19页 |
1.4.2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9-20页 |
1.4.3 花生叶蛋白等电点测定 | 第20页 |
1.4.4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含量的单因素试验 | 第20-21页 |
1.4.4.1 不同pH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第20页 |
1.4.4.2 不同浸提时间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4.3 不同料液比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第21页 |
1.4.5 超声辅助提取花生秧蛋白实验 | 第21页 |
1.4.6 响应面法优化花生秧蛋白的提取工艺 | 第21页 |
1.4.7 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 | 第21-22页 |
1.5 实验结果 | 第22-30页 |
1.5.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 | 第22页 |
1.5.2 花生秧蛋白等电点的测定结果 | 第22-23页 |
1.5.3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花生秧蛋白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3-25页 |
1.5.3.1 料液比 | 第23-24页 |
1.5.3.2 浸提时间 | 第24页 |
1.5.3.3 pH | 第24-25页 |
1.5.4 超声辅助提取花生秧蛋白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5页 |
1.5.5 响应面法优化花生秧蛋白的提取工艺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5-30页 |
1.5.6 SDS-PAGE分析 | 第30页 |
1.6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富硒花生秧蛋白含量及硒含量测定 | 第32-47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32页 |
2.3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3.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2.3.2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2.3.3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2.4.1 样品前处理 | 第33-35页 |
2.4.2 色差测量 | 第35页 |
2.4.3 样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 第35-36页 |
2.4.4 富硒花生植株中可溶性蛋白的堤取工艺 | 第36页 |
2.4.5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6页 |
2.4.6 样品中总硒的测定 | 第36-37页 |
2.4.7 蛋白硒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2.4.8 SDS-PAGE凝胶电泳 | 第37页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页 |
2.6 实验结果 | 第37-45页 |
2.6.1 色差测定 | 第37-40页 |
2.6.2 标准曲线 | 第40页 |
2.6.3 富硒方式及富硒浓度对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2.6.4 富硒方式及富硒浓度对总硒和蛋白硒含量的影响 | 第42-45页 |
2.6.5 SDS-PAGE分析 | 第45页 |
2.7 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富硒花生秧蛋白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7-52页 |
3.1 实验目的 | 第47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47页 |
3.3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3.3.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3.3.2 实验试剂 | 第47-48页 |
3.3.3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3.4 抗氧化性测定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4.1 花生秧蛋白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48页 |
3.4.2 花生秧蛋白对·O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48-49页 |
3.4.3 花生秧蛋白对O_2~-·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49页 |
3.5 抗氧化实验实验结果 | 第49-51页 |
3.5.1 花生秧蛋白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49-50页 |
3.5.2 花生秧蛋白对·OH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50页 |
3.5.3 花生秧蛋白对O_2~-·自由基清除活性 | 第50-51页 |
3.6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