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1.1.1 农民工随迁子女 | 第16页 |
1.1.2 抗逆力 | 第16页 |
1.2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1.2.1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6-17页 |
1.2.2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页 |
1.2.3 参照群体理论 | 第17-18页 |
1.3 小组工作方法 | 第18-21页 |
1.3.1 小组社会工作的原则 | 第18-19页 |
1.3.2 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 | 第19-20页 |
1.3.3 小组社会工作的类型 | 第20-21页 |
2 X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抗逆力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1-30页 |
2.1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抗逆力现状 | 第21-26页 |
2.1.1 X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情况 | 第21-24页 |
2.1.2 X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抗逆力的调研分析 | 第24-26页 |
2.2 农民工随迁子女抗逆力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2.2.1 适应新环境困难,学习成绩落后 | 第26页 |
2.2.2 参与活动不积极,人际交往被动 | 第26-27页 |
2.2.3 缺乏自信心,自我认知度低 | 第27页 |
2.2.4 偏差行为频率高,支持功能弱化 | 第27页 |
2.3 农民工随迁子女抗逆力问题成因分析 | 第27-30页 |
2.3.1 城乡环境差异以及贫困导致的青少年心理落差 | 第27-28页 |
2.3.2 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照顾和陪伴角色缺失 | 第28页 |
2.3.3 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度较低,缺乏认同感 | 第28-29页 |
2.3.4 社会融入性低,未提供有效参与渠道 | 第29-30页 |
3 小组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抗逆力提升的实施过程 | 第30-48页 |
3.1 接案 | 第30页 |
3.1.1 接案原因 | 第30页 |
3.1.2 接案途径 | 第30页 |
3.2 预估 | 第30-31页 |
3.2.1 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3.2.2 服务对象危险性因素分析 | 第31页 |
3.3 计划 | 第31-32页 |
3.3.1 小组目标 | 第31-32页 |
3.3.2 服务计划 | 第32页 |
3.4 介入 | 第32-44页 |
3.4.1 第一节小组:同辈支持,订立契约 | 第32-34页 |
3.4.2 第二节小组:发现优势,増强自我效能 | 第34-37页 |
3.4.3 第三节小组:有目标者,方事竟成 | 第37-39页 |
3.4.4 第四节小组:重构沟通模式,增进亲子关系 | 第39-40页 |
3.4.5 第五节小组:直面逆境,我们有办法 | 第40-42页 |
3.4.6 第六节小组:社区实践,构建亲社会联结 | 第42-44页 |
3.5 评估 | 第44-47页 |
3.5.1 过程评估 | 第44-45页 |
3.5.2 结果评估 | 第45-46页 |
3.5.3 小组活动后组员的跟踪评估 | 第46-47页 |
3.6 结案 | 第47-48页 |
4 结论及建议 | 第48-51页 |
4.1 结论 | 第48-49页 |
4.1.1 问题视角影响青少年抗逆力培养 | 第48页 |
4.1.2 小组工作是探寻青少年自我、修正自我概念的有效方法 | 第48-49页 |
4.2 建议 | 第49-51页 |
4.2.1 引入优势视角理念,重塑青少年个人特质 | 第49页 |
4.2.2 帮助青少年与家庭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 第49-50页 |
4.2.3 积极引入驻校社工,协助老师构建抗逆力校园 | 第50页 |
4.2.4 构建积极社区环境,提供社会参与机会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