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一、研究源起与问题提出 | 第12-14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校本课程纲要质量评估的基础 | 第17-40页 |
第一节 校本课程纲要是什么? | 第17-30页 |
一、校本课程 | 第17-24页 |
二、课程纲要 | 第24-29页 |
三、校本课程纲要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校本课程纲要的本质属性 | 第30-36页 |
一、以校为本:校本性和先进性 | 第31-33页 |
二、课程设计:技术性和一致性 | 第33-36页 |
第三节 评估校本课程纲要质量的必要性 | 第36-40页 |
一、对学生,保障其享受课改红利 | 第37-38页 |
二、对教师,促进其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 第38页 |
三、对学校,帮助其形成学校特色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校本课程纲要质量评估与工具开发 | 第40-68页 |
第一节 课程方案评估的模型与步骤 | 第40-48页 |
一、课程方案的评估模型 | 第40-44页 |
二、课程方案的评估步骤 | 第44-48页 |
第二节 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标准与工具 | 第48-62页 |
一、课程纲要的评价标准 | 第48-54页 |
二、校本课程纲要的评价标准 | 第54-61页 |
三、方案评估工具的选取准则 | 第61-62页 |
第三节 校本课程纲要质量评估工具的建构 | 第62-68页 |
一、评估工具的来源 | 第62-64页 |
二、评估工具的结构 | 第64-66页 |
三、校本课程纲要质量评估工具 | 第66-68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小学校本课程纲要质量研究 | 第68-74页 |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 | 第68-71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68-6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69-70页 |
三、样本选择 | 第70-71页 |
第二节 评估工具的使用说明 | 第71-74页 |
一、工具使用说明 | 第71-72页 |
二、工具信度与效度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小学校本课程纲要质量情况 | 第74-99页 |
第一节 量的分析:纲要的优势与不足 | 第75-80页 |
一、样本纲要质量的整体分布 | 第76-77页 |
二、样本纲要质量的优势与不足 | 第77-80页 |
第二节 质的分析:纲要文本的差异 | 第80-99页 |
一、"校本性"维度的文本差异分析 | 第81-84页 |
二、"技术性"维度的文本差异分析 | 第84-94页 |
三、"一致性"维度的文本差异分析 | 第94-96页 |
四、"先进性"维度的文本差异分析 | 第96-9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7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99-104页 |
一、总体而言,小学校本课程纲要质量中等 | 第99-100页 |
二、就本质属性而言,"技术性"是影响纲要质量的关键 | 第100-103页 |
三、就结构而言,纲要缺乏良好的课程评价设计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建议 | 第104-107页 |
一、强化课程意识,进一步提升课程能力 | 第104-105页 |
二、坚持学生立场,在课程纲要中呈现对学习的设计 | 第105页 |
三、提高评价素养,充分认识评价对课程的意义 | 第105-107页 |
结语 | 第107-11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107-108页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