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导论 | 第18-41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18-2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8-1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9-22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33页 |
一、晋商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二、政商关系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30页 |
三、中国传统政治与政治文化相关研究 | 第30-33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3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3-3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37-41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37-38页 |
二、困难与不足 | 第38-41页 |
第一章 晋商兴衰的政治基础——依附型政商关系 | 第41-72页 |
第一节 依附型政商关系的制度溯源——君主政治对商业的全面宰制 | 第41-61页 |
一、禁榷专营制度 | 第43-44页 |
二、君主政治对商人的制度性盘剥 | 第44-49页 |
三、统治阶级特权经商 | 第49-51页 |
四、抑商制度与大一统中央集权君主政治的契合 | 第51-58页 |
五、商人的"原罪"与依附型政商关系 | 第58-61页 |
第二节 依附型政商关系的文化溯源——抑商政治文化体系 | 第61-72页 |
一、重农抑商思想理论 | 第61-64页 |
二、儒家政治文化规训下的抑商理念 | 第64-67页 |
三、均平主义政治理念 | 第67-70页 |
四、抑商政治文化对商人精神的扭曲 | 第70-72页 |
第二章 明代晋商兴起的政治契机——商业逻辑向政治逻辑的靠拢 | 第72-104页 |
第一节 明代盐政与晋商的崛起 | 第73-85页 |
一、明初官盐行销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第74-75页 |
二、"开中制"对晋商的巨大助力 | 第75-77页 |
三、从"折色制"到"纲盐制"——晋商垄断官盐贸易 | 第77-79页 |
四、山西政商巨族——官盐贸易的权贵化 | 第79-85页 |
第二节 明代边境政治与晋商主导的边境互市 | 第85-93页 |
一、羁縻政治与茶马互市 | 第85-87页 |
二、马市的政治功能与晋商 | 第87-91页 |
三、茶市的政治功能与晋商 | 第91-93页 |
第三节 明代思想解放对晋商的推动 | 第93-104页 |
一、商业发展与社会结构嬗变 | 第93-94页 |
二、抑商思维淡化与启蒙思潮的出现 | 第94-97页 |
三、儒商文化与商人价值观的形成 | 第97-100页 |
四、社会新思潮对晋商的影响与促进 | 第100-104页 |
第三章 清代晋商兴盛的政治机理——商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融合 | 第104-150页 |
第一节 晋商的市场版图与清王朝的政治版图 | 第104-126页 |
一、清代民族政治与晋商旅蒙商贸活动 | 第105-114页 |
二、清代地缘政治与晋商对俄茶叶贸易 | 第114-126页 |
第二节 国家财政与晋商票号的相互利用 | 第126-138页 |
一、山西票号业的兴起 | 第126-127页 |
二、票号与官场运作 | 第127-131页 |
三、票号的财政功能 | 第131-135页 |
四、票号是中国古代社会政商结合的极致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官场与市场的相互强化 | 第138-150页 |
一、晋商密集的寻租活动 | 第138-144页 |
二、晋商的官商一体化 | 第144-147页 |
三、晋商的绅商化 | 第147-150页 |
第四章 清末晋商衰亡的政治必然——商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背离 | 第150-164页 |
第一节 晚清时局剧变下的政治与市场 | 第151-158页 |
一、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的山西茶商 | 第151-153页 |
二、作为政治博弈牺牲品的旅蒙晋商 | 第153-156页 |
三、作为君主政治殉葬品的晋商票号 | 第156-158页 |
第二节 清政府的政策选择 | 第158-164页 |
一、压制晋商发展 | 第158-161页 |
二、掠夺晋商财富 | 第161-164页 |
第五章 晋商兴衰与中国君主政治时代的政商结合 | 第164-182页 |
第一节 晋商的历史定位——权贵政治商帮 | 第164-169页 |
一、晋商的历史局限性 | 第164-165页 |
二、晋商对君主政治的特殊贡献 | 第165-167页 |
三、晋商的权贵特质 | 第167-169页 |
第二节 君主政治时代商业的权贵化 | 第169-176页 |
一、皇权专制与权力经济 | 第169-170页 |
二、权力经济体制下商人的寻租 | 第170-174页 |
三、商业权贵化对商人的影响 | 第174-176页 |
第三节 官本位政治文化与商人向仕途的回归 | 第176-182页 |
一、商人入仕的政治文化动因 | 第176-179页 |
二、儒商文化的局限性与商人官本位的追求 | 第179-182页 |
余论——以晋商为鉴审视当代中国良性政商关系的构建 | 第182-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7页 |
致谢 | 第207-2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9-21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