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9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二、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三、学术史回顾 | 第14-24页 |
四、难点和创新点 | 第24-2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六、论文结构 | 第27-29页 |
第一章 开封专区农村人民公社整风整社运动的背景 | 第29-65页 |
第一节 开封专区的区划及地理环境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合作化运动时期的整风整社 | 第33-63页 |
一、开封专区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第33-37页 |
二、对初级社的整顿 | 第37-39页 |
三、对高级社的整顿 | 第39-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二章 1958年8月至1959年7月间的整风整社运动 | 第65-109页 |
第一节 开封专区的"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的实现 | 第65-71页 |
第二节 1958年8月至10月整风整社运动的发起 | 第71-75页 |
第三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开封专区带来的困难局面 | 第75-83页 |
第四节 纠"左":第一次郑州会议后的整风整社 | 第83-106页 |
一、纠"左"的开端:1958年11月至1959年2月间的整风整社 | 第83-87页 |
二、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的传达 | 第87-91页 |
三、整社算账 | 第91-103页 |
四、救灾和公社的体制调整 | 第103-106页 |
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三章 "反右倾":庐山会议后的整风整社 | 第109-124页 |
第一节 贯彻庐山会议精神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反右倾":1959年11月至1960年3月间的整风整社 | 第111-121页 |
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四章 "以阶级斗争为纲":1960年春至1961年春的整风整社 | 第124-210页 |
第一节 "三反":1960年4月至10月间的整风整社 | 第124-153页 |
一、1960年春整风整社运动的发动 | 第124-132页 |
二、改造"三类队" | 第132-146页 |
三、"三反"整风 | 第146-153页 |
第二节 1960年10月至1961年3月间的整风整社 | 第153-207页 |
一、1960年底开封专区农村的严峻形势 | 第153-160页 |
二、"十二条"及新一轮整风整社的发动 | 第160-170页 |
三、"民主革命补课" | 第170-186页 |
四、反"五风"和退赔 | 第186-198页 |
五、对农村干部的安抚 | 第198-207页 |
小结 | 第207-210页 |
第五章 为贯彻《农业六十条》进一步整风整社 | 第210-235页 |
第一节 调研试行《农业六十条(草案)》 | 第210-216页 |
第二节 民主办社 | 第216-219页 |
第三节 小队核算 | 第219-224页 |
第四节 甄别平反 | 第224-233页 |
小结 | 第233-235页 |
结语 | 第235-248页 |
一、开封专区农村人民公社时期整风整社运动的特点 | 第235-239页 |
二、对农村人民公社时期整风整社运动的评价 | 第239-242页 |
三、整风整社运动的现实参考意义 | 第242-248页 |
参考文献 | 第248-275页 |
致谢 | 第275-2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276-27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