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 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一) 整体研究 | 第13-16页 |
(二) 分段研究与个案研究 | 第16-18页 |
(三) 篆书与学术的专门论述 | 第18-20页 |
三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0-21页 |
四 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清代篆书发展概况 | 第22-136页 |
第一节 创作群体的概况 | 第22-30页 |
一 创作群体的数量庞大 | 第22-23页 |
二 创作群体的阶层多样 | 第23-26页 |
三 持续性较强 | 第26-30页 |
第二节 篆书艺术形式的丰富 | 第30-41页 |
一 篆书楹联、扇面 | 第31-36页 |
二 篆书碑刻、摩崖 | 第36-41页 |
第三节 清代篆书风格的发展历程 | 第41-71页 |
一 明末篆书风格的延续 | 第41-47页 |
二 康乾篆书风格的调整 | 第47-49页 |
三 嘉道后书家多样化发展 | 第49-62页 |
四 篆书风格变化特点 | 第62-71页 |
第四节 以碑额、志盖篆书看清代篆书发展 | 第71-123页 |
一 篆书发展的渐进性 | 第71-90页 |
二 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90-104页 |
三 书法风格的多样性 | 第104-123页 |
第五节 篆书理论的丰富 | 第123-132页 |
一 篆书理论是篆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23-124页 |
二 理论概况 | 第124-132页 |
第六节 篆书发展与朴学、金石学密切相关 | 第132-135页 |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二章 朴学对篆书的影响 | 第136-243页 |
第一节 朴学为篆书发展创造文化环境 | 第136-159页 |
一 小学与经学结合,篆书知识群扩大 | 第136-146页 |
二 学者日常书写使用篆书,引发社会关注 | 第146-159页 |
第二节 学术圈成为篆书创作的重要力量 | 第159-177页 |
一 篆书创作成为学者日常余好 | 第159-160页 |
二 学者交往中的篆书艺术 | 第160-165页 |
三 朴学发展影响学者书法思想 | 第165-168页 |
四 学术圈风气推动篆书兴起 | 第168-177页 |
第三节 朴学对篆书风格的影响 | 第177-195页 |
一 风格严谨、蕴藉 | 第178-187页 |
二 强调学养,讲求字法 | 第187-195页 |
第四节 朴学兴衰变迁与清代篆书的总趋势相吻合 | 第195-241页 |
一 朴学兴盛是乾嘉篆书快速复兴的主因 | 第195-199页 |
二 对比前朝:古文经学的兴起是篆书发展的主因 | 第199-200页 |
三 朴学推动地区篆书发展—以地区为视角 | 第200-233页 |
四 朴学推动篆书发展—以家族为视角 | 第233-241页 |
小结 | 第241-243页 |
第三章 金石学对清代篆书的影响 | 第243-342页 |
第一节 金石学为篆书复兴创造条件 | 第243-266页 |
一 金石清玩推动复古书风 | 第243-247页 |
二 金石学研究书法,提升书法意识中的篆书地位 | 第247-256页 |
三 金石学提供丰富的材料 | 第256-266页 |
第二节 金石学对篆书风格的影响 | 第266-340页 |
一 促进审美转变 | 第266-276页 |
二 推动隶意汉篆成为主流 | 第276-293页 |
三 推动篆书品味的转变:大篆创作的兴起 | 第293-334页 |
四 推动取法观念演进 | 第334-340页 |
小结 | 第340-342页 |
第四章 再论金石学在传播篆书取法材料中的作用 | 第342-376页 |
第一节 篆书取法材料的不足 | 第342-345页 |
一 流传遗迹少 | 第342-343页 |
二 材料地理分布的不平衡 | 第343-345页 |
第二节 金石材料传播与篆书发展 | 第345-375页 |
一 金石学对金石材料传播的价值 | 第345-350页 |
二 篆书材料的传播活动 | 第350-372页 |
三 重刻活动中寄托传播篆书之意—以广东为例 | 第372-375页 |
小结 | 第375-376页 |
第五章 艺术与学术合力推动篆书价值的再发现 | 第376-431页 |
第一节 篆书笔意观念引导书坛学习篆书 | 第376-400页 |
一 考据思想与溯源篆书观念耦合 | 第376-380页 |
二 篆书笔法的再发现 | 第380-386页 |
三 篆书笔意成为书法评论的重要标准 | 第386-396页 |
四 篆书笔意观念激发书家学习篆书活动 | 第396-400页 |
第二节 碑学理论对篆书的影响 | 第400-429页 |
一 碑学理论形成的学术背景 | 第400-402页 |
二 篆书笔意是碑学成立的重要条件 | 第402-407页 |
三 学者在篆书话语下完善碑学 | 第407-413页 |
四 碑学理论中的篆书思想 | 第413-417页 |
五 碑学理论影响下的篆书实践 | 第417-429页 |
小结 | 第429-431页 |
结语 | 第431-442页 |
一 清代篆书发展概况 | 第431-432页 |
二 学术影响篆书发展的方式 | 第432-440页 |
(一) 朴学对篆书发展的影响 | 第433-434页 |
(二) 金石学对篆书发展的影响 | 第434-437页 |
(三) 学术与艺术的合流推动篆书发展 | 第437页 |
(四) 学术与篆书的发展趋势吻合 | 第437-438页 |
(五) 比较发现朴学是篆书发展的主因 | 第438-439页 |
(六) 学者是学术影响篆书的引导者 | 第439-440页 |
三 反思金石学影响下的篆书技法变化 | 第440-442页 |
附录 清代善篆书家统计表 | 第442-521页 |
参考文献 | 第521-541页 |
致谢 | 第541-5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3-54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