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55页 |
1.1 纳米载体体内传输的屏障 | 第19-22页 |
1.2 分级靶向策略 | 第22-30页 |
1.2.1 尺寸转变 | 第22-26页 |
1.2.2 表面性质转变 | 第26-30页 |
1.2.3 尺寸和表面性质双重转变 | 第30页 |
1.3 主动调控策略 | 第30-37页 |
1.3.1 肿瘤微环境异质性 | 第30-31页 |
1.3.2 肿瘤微环境上调策略 | 第31-34页 |
1.3.3 稳态调节策略 | 第34-37页 |
1.4 本论文的工作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5页 |
第二章 多壳层聚乙二醇化聚阳离子基因载体的构筑 | 第55-83页 |
2.1 引言 | 第55-5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7-63页 |
2.2.1 原料及试剂 | 第57页 |
2.2.2 样品合成 | 第57-60页 |
2.2.3 仪器表征 | 第60-6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6页 |
2.3.1 聚合物合成和聚离子复合胶束的制备 | 第63-69页 |
2.3.2 复合胶束的稳定性 | 第69-70页 |
2.3.3 体外基因转染 | 第70-72页 |
2.3.4 聚离子复合胶束的血液循环和肿瘤富集 | 第72-74页 |
2.3.5 肿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和抗肿瘤活性 | 第74-76页 |
2.4 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第三章 去PEG化分级靶向纳米载体的构筑 | 第83-169页 |
3.1 概述 | 第83页 |
3.2 MMP响应性去PEG化嵌段聚合物非病毒基因载体的构筑 | 第83-96页 |
3.2.1 引言 | 第83-85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85-89页 |
3.2.2.1 原料及试剂 | 第85页 |
2.2.2.2 样品合成 | 第85-87页 |
3.2.2.3 仪器表征 | 第87-89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5页 |
3.2.3.1 聚合物合成和表征 | 第89-92页 |
3.2.3.2 聚离子复合胶束形成及MMP响应性去PEG化 | 第92-93页 |
3.2.3.3 细胞内吞和转染 | 第93-95页 |
3.2.4 小结 | 第95-96页 |
3.3 MMP响应性去PEG化功能模块式嵌段聚合物药物载体的构筑 | 第96-115页 |
3.3.1 引言 | 第96-98页 |
3.3.2 实验部分 | 第98-103页 |
3.3.2.1 原料及试剂 | 第98页 |
3.3.2.2 样品合成 | 第98-100页 |
3.3.2.3 仪器表征 | 第100-103页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4页 |
3.3.3.1 聚合物合成 | 第103-105页 |
3.3.3.2 自组装和MMP响应性去PEG化 | 第105-107页 |
3.3.3.3 药物包埋和释放 | 第107-110页 |
3.3.3.4 细胞内吞和细胞毒性 | 第110-112页 |
3.3.3.5 肿瘤细胞球内的渗透和分布 | 第112-114页 |
3.3.4 小结 | 第114-115页 |
3.4 MMP响应性不对称囊泡用于动态调节与细胞的作用 | 第115-141页 |
3.4.1 引言 | 第115-116页 |
3.4.2 实验部分 | 第116-126页 |
3.4.2.1 原料及试剂 | 第116-117页 |
3.4.2.2 样品合成 | 第117-119页 |
3.4.2.3 仪器表征 | 第119-126页 |
3.4.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41页 |
3.4.3.1 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以及自组装 | 第126-131页 |
3.4.3.2 聚合物囊泡的MMP响应性行为 | 第131-132页 |
3.4.3.3 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 | 第132-135页 |
3.4.3.4 MMP响应性药物释放以及细胞毒性 | 第135-138页 |
3.4.3.5 多细胞球的渗透和毒性 | 第138-141页 |
3.4.4 小结 | 第141页 |
3.5 具有反馈调节特性的MMP响应性不对称囊泡纳米载体同时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 第141-161页 |
3.5.1 引言 | 第141-143页 |
3.5.2 实验部分 | 第143-148页 |
3.5.2.1 原料及试剂 | 第143-144页 |
3.5.2.2 样品合成 | 第144-145页 |
3.5.2.3 仪器表征 | 第145-148页 |
3.5.3 结果与讨论 | 第148-160页 |
3.5.3.1 构建聚合物囊泡纳米载体 | 第148-149页 |
3.5.3.2 程序性药物释放 | 第149-151页 |
3.5.3.3 细胞摄取 | 第151-152页 |
3.5.3.4 细胞毒性 | 第152-153页 |
3.5.3.5 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 | 第153-156页 |
3.5.3.6 抑制多细胞球体生长和侵袭 | 第156-158页 |
3.5.3.7 体内抗肿瘤生长,转移和毒性 | 第158-160页 |
3.5.4 小结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第四章 多级递送高分子纳米载体用于同时实现高效肿瘤富集、组织渗透、细胞内吞和药物释放 | 第169-253页 |
4.1 概述 | 第169-171页 |
4.2 内源性刺激响应性聚离子复合胶束多级递送体系的初步探索 | 第171-191页 |
4.2.1 引言 | 第171-172页 |
4.2.2 实验部分 | 第172-177页 |
4.2.2.1 原料及试剂 | 第172页 |
4.2.2.2 样品合成 | 第172-174页 |
4.2.2.3 仪器表征 | 第174-177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177-191页 |
4.2.3.1 样品的合成与复合胶束的制备 | 第177-180页 |
4.2.3.2 复合胶束的肿瘤弱酸性环境响应性 | 第180-181页 |
4.2.3.3 复合胶束的药物释放 | 第181-182页 |
4.2.3.4 细胞摄取 | 第182-185页 |
4.2.3.5 细胞毒性 | 第185-187页 |
4.2.3.6 胶原凝胶扩散 | 第187-188页 |
4.2.3.7 在MCTS中的渗透 | 第188-190页 |
4.2.3.8 MCTS的生长抑制 | 第190-191页 |
4.2.4 小结 | 第191页 |
4.3 高稳定性多级递送体系在高效肿瘤渗透和细胞内化方面的应用 | 第191-216页 |
4.3.1 引言 | 第191-192页 |
4.3.2 实验部分 | 第192-198页 |
4.3.2.1 原料及试剂 | 第192-193页 |
4.3.2.2 样品合成 | 第193-195页 |
4.3.2.3 仪器表征 | 第195-198页 |
4.3.3 结果与讨论 | 第198-216页 |
4.3.3.1 聚合物合成与复合胶束的制备 | 第198-203页 |
4.3.3.2 多级响应性释放行为 | 第203-205页 |
4.3.3.3 细胞毒性 | 第205-209页 |
4.3.3.4 肿瘤富集与渗透 | 第209-212页 |
4.3.3.5 抗癌疗效 | 第212-216页 |
4.3.4 小结 | 第216页 |
4.4 具有自供应氧和深层次组织穿透特性的集群囊泡用于光动力疗法 | 第216-243页 |
4.4.1 引言 | 第216-217页 |
4.4.2 实验部分 | 第217-224页 |
4.4.2.1 原料及试剂 | 第217-218页 |
4.4.2.2 样品合成 | 第218-219页 |
4.4.2.3 仪器表征 | 第219-224页 |
4.4.3 结果与讨论 | 第224-240页 |
4.4.3.1 聚合物的合成和CC-PAMAM簇拥的囊泡制备 | 第224-228页 |
4.4.3.2 H_2O_2在囊泡中的滞留,光触发的囊泡破裂,CC-PAMAM释放,光热效应,氧气产生和ROS生产 | 第228-231页 |
4.4.3.3 细胞摄取,光热损伤,光动力细胞毒性和胞内ROS水平 | 第231-233页 |
4.4.3.4 囊泡HC@P1-Vesicle在肿瘤组织的富集、渗透以及肿瘤乏氧环境的改善 | 第233-236页 |
4.4.3.5 迭代光热效应、氧气产生和肿瘤组织乏氧环境持续改善 | 第236-239页 |
4.4.3.6 体内PDT功效 | 第239-240页 |
4.4.4 小结 | 第240-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253页 |
第五章 自满足式过氧化氢响应性多功能纳米载体的构筑 | 第253-285页 |
5.1 引言 | 第253-25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255-262页 |
5.2.1 原料及试剂 | 第255页 |
5.2.2 样品合成 | 第255-257页 |
5.2.3 仪器表征 | 第257-26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262-278页 |
5.3.1 聚合物合成和混合胶束的制备 | 第262-267页 |
5.3.2 体外H_2O_2生产和H_2O_2响应性CPT释放 | 第267-269页 |
5.3.3 细胞内ROS和CPT定量 | 第269-271页 |
5.3.4 细胞毒性 | 第271-273页 |
5.3.5 H_2O_2产生及CPT在肿瘤组织中的释放和抗肿瘤活性 | 第273-278页 |
5.4 小结 | 第278-279页 |
参考文献 | 第279-285页 |
第六章 治疗型纳米反应器用于协同放大氧化治疗 | 第285-317页 |
6.1 引言 | 第285-28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286-292页 |
6.2.1 原料及试剂 | 第286-287页 |
6.2.2 样品合成 | 第287-289页 |
6.2.3 仪器表征 | 第289-29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292-312页 |
6.3.1 聚合物合成和组装 | 第292-294页 |
6.3.2 纳米反应器的构筑 | 第294-296页 |
6.3.3 H_2O_2的生成和醌甲基化合物QM的释放 | 第296-300页 |
6.3.4 细胞毒性 | 第300-305页 |
6.3.5 纳米反应器的体内效果 | 第305-312页 |
6.4 小结 | 第312-313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17页 |
全文总结 | 第317-318页 |
展望与进一步工作 | 第318-319页 |
致谢 | 第319-32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21-323页 |
会议论文 | 第323页 |